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医药分开”难 到底难在哪?

“医药分开”难 到底难在哪?

2015-09-01 15:31 阅读:1492 来源:环球医学 责任编辑:李思杰
[导读] 以药养医一直被看成是当前看病贵的主因。因此,新医改以来,推行医药分开被当作是解决中国医疗问题的灵丹妙药,叫的最响。然而6年多来,似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今年下发的《***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还要求县级公立医院

    “以药养医”一直被看成是当前“看病贵”的主因。因此,新医改以来,推行医药分开被当作是解决中国医疗问题的灵丹妙药,叫的最响。然而6年多来,似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今年下发的《***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还要求县级公立医院在2015年12月底完成“医药分开”, 推了6年也没有明显“进展”,如今还有4个月时间能行吗?

    医与药分开阻碍重重

    “以药补医”是上世纪50年代,国家为弥补医药卫生事业经费不足制定的政策,即允许医院消瘦药品时,在进价基础上加价15%.**以后,公立医院对药品加成的依赖逐渐加强,后遗症也逐渐显现,医院卖药越多收入越高,医生开药越多提成越多。这一政策逐步演化成一种逐利机制,医生乱开大处方,滥用抗生素,导致看病贵,瓦解医患信任。然而,要取消施行多年的“以药补医”绝非易事。取消“以药补医”不仅面临着医生和药品利益分开难、财政补偿无法到位、“以药补医”向“以检查养医”转变等问题,可能还面临着老百姓观念上的问题。几千年来,的中国人已经习惯于用药治病在一起,似乎对这两个分开并不感兴趣。

    中国已经尝试过的医药分开办法

    在政策接二连三的强势推动下,各地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先后尝试了一下4种办法:

    一、支付方式改革,即变传统的按项目付费为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和总额预付等“包干式”付费。这种付费模式变革,理论上似乎不再与医院用多少药品相联系了,但实质上医生用什么药用多少药并没有斩断。

    二是收支两条线管理。政策的出发点是,切断医院努力多用药用贵药的冲动,**采取“收支两条线”让医院的收入不由医院支配。然而,这种方法不但没有遏制用药冲动,反而极大地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让医院药房从医院剥离出来。这既不符合中国国情,也涉嫌违反了我国现行多部医疗卫生管理法规。如一些地方尝试药房托管模式,实践证明不成功。

    四是药品零差率消瘦。实践证明,取消药品零差率仅仅取消医院15%政策性规定加成,并没有真正切断药品和医生的利益联系。

    由此可见,已经尝试过的医药分开方法都不可行。

    医药分开有“解”吗?

    当然有,世上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可以套用“反腐”三法,即不敢、不能、不想。

    “不敢”就是严厉的法律制裁与责任追究,让医生不敢只想好处而开大处方,但这只治标不治本,而且不持续。因为医生也是人,也有抵抗不住利益诱惑的时候。

    “不能”就是能够切断医与药之间的联系,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全国统一的药品网上*平台,取消一切药品*环节。然后实行药品医保支付价改革,让医院有动力采购安全有效价廉的药品,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尝试。

    “不想”就是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投入等,让医院、医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应得的收入。医生不想因为蝇头小利就毁掉自己的前途。

    总之,医药真正分开很难,但如果必须做,也不是没有办法。关键看**是否有智慧、有舍得割自己肉的勇气。即使医院照常卖药,也不再存在利益纠葛,这其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药分开。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