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国家卫计委公开表示,意大利进口药“兰菌净”不属于疫苗,而是“治疗用生物制品”.但此前,各级预防接种机构却将其列为二类疫苗,推荐使用竟达8年之久!
据悉,“兰菌净”于2007年被纳入我国疾控中心的疫苗管理系统。在多数孩子的预防接种本上,“兰菌净”赫然在列。
北京一位网友“于美熙MIUMIU”说:“昨天去给喵喵打疫苗,等待的时候发现墙上居然有兰菌净的海报,真的是作为疫苗宣传的。”网友“染晗朵的小森活”也爆料:“杭州市疫苗本上也有”!
而不少网友都表示,曾用过这种被推荐的进口“二类疫苗”.
事实上,“兰菌净”是肺炎链球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等6种细菌抗原提取物,按成分可划分为“治疗性疫苗”,即在健康人群中无需使用。在出口国意大利,该药品用于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使用需严格遵处方。
但在我国,“兰菌净”被宣称可用于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在说明书里指出:适用人群为“3个月以上的所有人群”,“1岁以上人群每年一次”,免疫力低下者更被推荐“两周后加强一瓶”.(写到这里小编哭了:我们需要这么害怕感冒么?!)某社区医院贴出的“兰菌净”宣传海报
此次“兰菌净”风波,暴露出我国疫苗以及药品监管系统的漏洞。
在面对“国产”“进口”时,大众普遍更相信进口疫苗。实际上,国外研发的疫苗原始试验对象大都为白人,未必适用于亚洲人。如国外部分流感疫苗针对的流感病毒株,在亚洲人身上即使感染,引发的反应也并不严重。因此在流程上,进口疫苗必须完成在中国的三期临床实验,即在大规模人群身上试用过,并根据结果审批后,才能在我国推广--这也是HPV疫苗迟迟未在大陆上市的原因。
但从“兰菌净”一案可见,如果在源头上监管不力,即使是获批的“进口”疫苗也未必安全:原本的处方药,竟能被当预防性疫苗获批!
“兰菌净”于2000年获批在我国上市,而当时执政的前药监局局长**于2007年,因“**”处以**。不过当时揭露的受贿名单中并无“兰菌净”,且从2007年起,该药在各省增大消瘦范围。据《财经》调查,北至黑龙江,西至云南,“仅有上海等极个别省级地区未消瘦过兰菌净”.
据微博网友“疫苗与科学”爆料:“约是在2010年,一位兰菌净的经销商找我咨询兰菌净是否可以在上海使用。我和他一起吃了个饭,他给了我一个拎袋,我以为里面装的都是兰菌净的材料,就拿回家准备慢慢看,回家发现里面是一个iPad.去年,我找了个机会,把iPad还给了他。”
有网友称,这种事“说出来就没意思了”,“兰菌净”一案,是官员**的衍生物。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