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视角 > “医联体”缘何叫好不叫座

“医联体”缘何叫好不叫座

2014-05-29 21:59 阅读:671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潘乐乐
[导读] 让大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院“抱团”发展,“医联体”这个新名词也由此渐渐为人所知。

    让大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院“抱团”发展,“医联体”这个新名词也由此渐渐为人所知。

    “让技术跑,而不是病人跑。”这是当初**组建“医联体”的初衷,通过把社区医院和三甲医院专科医疗串联起来,将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辐射到区县基层医疗机构,从而提升医疗效果。

    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局长封国生掷地有声地提出了“医联体”模式的基本内涵:“首诊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在这套模式下,最大的亮点莫过于社区与大医院的专家帮扶、双向转诊对接,这也是计划中患者最大的获益之一。

    简单说来,就是从大医院抽调专家,定期到基层社区医院坐诊,如遇大病重病,将享受“医联体”内优化检查绿色通道,直接转到对口三甲医院就诊。较之以往,缩短挂号、检查等就诊时间。上层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然而,似乎到了基层就变成了叫好不叫座。

    首先,患者分流并不理想,首诊难以流向基层。

    尽管大医院采取了技术帮扶、专家定期到社区坐诊等措施来提高基层的医疗质量,但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不是我迷信大医院和专家,我们社区医院检查检验确实成问题。”一位社区居民表示,除了设备不足,基层医疗水平也令人担忧,他曾经在大医院住院时被医生劝说转诊到社区医院就医,“但家里人死活都不同意”。

    其次,双向转诊多为“向上转诊”,“下转”难以实现。

    上转还是下转,转还是不转,是个问题,但患者自己说了不算。据“医联体”有关章程,在“医联体”内部,对于在大医院病情稳定的患者,其康复治疗等医疗项目将转由基层医院来承担。但就目前来看,转诊动力明显不足。可以说,现在的“医联体”大都能实现危重症患者的“向上转诊”,而“向下转诊”几乎为零。

    另外,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可使用的药品不一样。目前,基层公立医疗机构使用的全部是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物,而大医院除了基本药物外,还有很多品种,很显然会出现药品衔接上的困窘。有些药在社区医院根本买不到,导致很多患者挤到大医院排队挂号,也只为去买药。

    事实上,双向转诊的难题不仅体现在患者的选择上,从医院的角度,也并不愿“放掉”手中“有利可图”的患者。

    北京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顾昕曾表示,当前“医联体”模式所面临的问题是,虽然**提出要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和统筹利用”,但在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让各方都能在合理范围内赚到钱。

    笔者认为,“医联体”的建设需要与病人使用医疗资源的就医行为变化结合起来。如果病人仍然到处任意就医,不受任何约束的话,“医联体”便无法发挥管理病人的作用。至于究竟推进的速度如何,应当发挥医疗机构本身的积极性,不要简单采取**单刀推进、拉郎配的作法,这样往往效果不佳。由于我国地区差异巨大,采取全国全面推广的作法往往会违反不同地区的客观需要,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我国医疗领域内还存在着大量严重问题,从资源整体布局来看,“医联体”并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以,希望依靠“医联体”来推动整个医改进程,并不会收到应有效果。只有在一些根本的机制和体制上进行改革,才能起到作用。

    “医联体”究竟能否“落地生根”,最终还得看**。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