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急诊室一病患家属打砸护士却又在24小时内登门道歉(详见本报4月22日A5版)事件经羊城晚报报道后,引发社会对医患关系的新一轮热议,急诊室更成为关注的焦点。
接收全国各地危重症患者的急诊室,是体现医患关系的最前沿科室。因为危急,所有情绪都可能在这里瞬间爆发;因为重症患者、需抢救者和普通患者共用急救资源,这里也成为医患矛盾高发地。
为进一步贴近医患关系现状,羊城晚报记者近日走进中山一院急诊室,24小时体验医护急救,寻找那些牵动生死一线的真实画面。
体验实录 医护的努力家属不懂
23日清晨,急诊室人气渐增,分诊、挂号、看诊,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突然,分诊台的电话响了:神经科门诊一名正在候诊的中年男子突然倒地,昏迷休克。不到两分钟,急诊室的值班护士、医生和护工直奔门诊部,把病人接到了抢救室,忙碌的一天由此展开。
“病人心跳停止,没有自主呼吸,血压不断下降……”四五名护士、三名医生以及两名实习护士,全力以赴地展开抢救。约十分钟后,病人恢复了心跳。但由于血压还很低,医生又为病人注射了抢救针药……
“求求你们,救救他吧。”病**子站在一旁急得团团转。
“我们正在抢救,一定会尽力。”每一位出入抢救室的医生都重复说着同样的话,一遍又一遍。
病**子告诉记者,最近几天丈夫都有不同程度的头痛,他们在当地医院看过效果却不明显,所以才来广州。“今天早上我们5点半就到医院排队挂号了,但没想到,还没见到医生他就倒下了。”
据医生诊断和CT拍片显示,患者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导致休克。由于不适宜开颅手术,医生会诊后决定给予保守治疗,并将病人安排到留观区重症病房。
六神无主的病**子并不懂得医护人员做了什么努力,只一再本能地要求医生为丈夫做手术。她认为,只有做手术才是抢救,只有做手术丈夫才能醒过来。
“您请放心,我们一定会用最专业、最合适的方法抢救他,您多和他说话,尽力把他叫醒。其他的就交给医生,好吧?”主治医生说。听到医生的话,病**子才算放下心来……
病患感言 记住每一位护士
由于要对突发休克病人进行抢救,当天的一整组急诊医护人员都必须守在病人身旁,医护人手就显得有些紧张了。其他急诊病人只得挤到另一位值班医生的诊室里,每个候诊的病人不得不等较长的时间才能看上病,而看诊的时间一般都在数分钟内完成,而这,成为了患者“抱怨”的焦点。
记者翻开急诊室的病患留言本,发现病人普遍吐槽:“看病时间太短”“医生看了一半就不知道哪里去了”……
当然,很多病人对急诊室医护人员还是怀着极大的感恩之心。病人许华在留言本里写下了一次看病经历。2014年4月19日,她因肚子疼痛而在早上6时30分到急诊室求医,被医护人员深深感动了一回:“那天前台护士第一时间帮我安排看医生,帮我交费,体贴的服务是我从未遇到过的……我(痛得)实在站不起来,不停地呕吐,这时,医护人员又给我安排床位休息,给我呕吐袋,又安排护工用轮椅推着我去拍照,及时做完了检查。”许华表示,医护人员的照顾就像亲人一样,“我不知道每一位护士的名字,但我会记住急诊配剂室,感谢每一位护士,感激之情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医护心声 多理解是缓解矛盾关键
23日晚上9时许,一名带患儿就诊的年轻女性在急诊室输液中心突然情绪失控,砸输液架以发泄不满。一阵骚乱后,她带着孩子离开。
“可能是因为等太久了,或是打了几天针孩子还没好吧,很难说清楚什么原因。这种事情在急诊室经常发生,我们也没办法。”护士赖姑娘向记者说。
“很多时候,120送来的急救病人,需要我们整个组的医护人员投入抢救。来换药、复诊的病人遇到这种情况,等一两个小时很正常。还有一次,一个母亲带着发高烧的孩子来看病,当时我们正准备抢救一个老奶奶,那位家长居然提出先给孩子看病,理由是小孩的生命比老人家更重要。”有护士说。
刘姑娘感叹道:急诊的真正含义是针对病情,而不是心情。医护人员只会按照病情的轻重判断治疗的先后顺序。“20多年前,我刚入行时,并没有那么多打闹事件,可能因为那时候的人经历的苦难更多一些,对别人也更能包容和理解吧,现在的社会还是太浮躁了。”
据了解,目前我国对急诊病情患者有四个级别的区分,包括一级濒危患者、二级危重患者、三级急症患者和四级非急症患者。然而,这个普遍性分级指导对中山一院而言,作用却不大。因为,这里每天都要接收千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重症病人,在此,只有抢救和非抢救两个级别。
“其实,病情是瞬间变化的,医生是根据专业判断分先后治疗。希望病人能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理解,也对医护人员多一点信任。”男护士詹先生说。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