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皮肤性病科医学进展 > 皮肤炭疽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皮肤炭疽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2012-08-14 14:53 阅读:2825 来源:爱爱医 责任编辑:潘乐乐
[导读] 近日,我国辽宁省沈阳及江苏省连云港等地相继发生人感染皮肤炭疽传染病疫情,已确诊多例皮肤炭疽病例,现将相关疾病知识总结如下,以供大家学习。 皮肤炭疽(cutaneousanthrax),亦称恶性脓疱(malignantpustules)。病原菌为炭疽杆菌。主要发生于牧民及与

    近日,我国辽宁省沈阳及江苏省连云港等地相继发生人感染皮肤炭疽传染病疫情,已确诊多例皮肤炭疽病例,现将相关疾病知识总结如下,以供大家学习。

    皮肤炭疽(cutaneousanthrax),亦称恶性脓疱(malignantpustules)。病原菌为炭疽杆菌。主要发生于牧民及与皮毛、肉食、畜产等职业有关的职工。其临床特征是典型的暗红色血疱,周围软组织红肿显著,伴有严重的全身症状。

    一、皮肤炭疽的临床表现

    病史中有接触皮毛或病畜的历史患者多为从事肉类加工、皮毛制革等与畜产有关的职业者。常发生于暴露部位,特别是面颈部手或前臂,多为单发。潜伏期2~3天,初发为红色小丘疹或水疱,1~2天后变为紫红色血疱或脓疱,疱破形成凹陷性坏死性溃疡,结碳末样黑痂,基底部呈暗红色坏疽,周围红肿明显但不疼痛,仅有微痒1~2周后痂脱,愈后留有瘢痕。可伴有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发生在眼睑颈部等皮肤松弛部位时可仅有弥漫性水肿而无水疱火罐网,可迅速形成坏死。伴有轻重不等的全身症状重症者可有高热、呕吐、全身不适及全身中毒症状。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和脑膜炎,于数天内死亡。
 

皮肤炭疽首日症状

皮肤炭疽16天症状

    二、皮肤炭疽的传染途径

    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牛、羊、骆驼、骡等食草动物是其主要传染源。

    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病畜和染菌的皮、毛、肉等,会感染炭疽。因此,人们只要不接触、宰杀、食用病死和不明原因死亡的牛、羊等牲畜,就不会被感染发病。

    三、皮肤炭疽的病理诊断

    根据临床和组织病理即可诊断:在水疱内容物检查(涂片及培养)及血培养可发现革兰阳性炭疽杆菌,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脑脊液检查也可发现炭疽杆菌。

炭疽杆菌

炭疽杆菌菌落

    四、皮肤炭疽的治疗措施

    1.皮肤炭疽治疗选择
    既往首选大剂量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其次为链霉素、阿米卡星。青霉素静脉滴注,成人1000万U/d。目前青霉素已出现耐药。
    炭疽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也可选用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以及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氯霉素也有效。

    2.抗炭疽血清
    毒血症严重者,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可注射抗炭疽血清,于皮试后首日100~125ml,第二、三天各30~50ml。

    3.皮肤炭疽治疗方案
    (1)对于成人轻型皮肤炭疽病例,建议口服环丙沙星(500mg,每12小时1次)治疗。如果菌株对药物敏感,口服多西环素(100mg,每12小时1次)或阿莫西林(500mg,每8小时1次)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2)对于严重的皮肤炭疽可采用与吸入性炭疽相同的药物和剂量。建议初期治疗是静脉滴注环丙沙星400mg,每12小时1次。为防止同时并发脑膜炎的情况,可考虑初期加用能渗透进入脑脊液的青霉素(400万U,静脉注射每4小时1次)。
    (3)局部处理:
    局部可用敏感的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喹诺酮类溶液湿敷,严禁挤压。炭疽芽胞虽然抵抗力较强,但对碘、过氧乙酸、环氧乙烷、高锰酸钾及甲醛等消毒剂比较敏感。对感染者皮肤破损处,可用3%~5%碘酊,1∶2500碘液10分钟可杀死芽胞。用5%高锰酸钾液局部湿敷15分钟也可杀死芽胞。湿敷后如再涂四环素软膏,效果更为可靠。

    4.皮肤炭疽中医病机和辨证:
    (1)病机:中医认为是感染疫毒,阻于肌肤,血凝毒滞而发病。
    (2)辨证分型:
     1)初期:毒热内蕴,气滞血淤,症见小红斑丘疹,痒而不痛,状如蚊迹,蚤斑,可微热,舌脉如常健康搜索。
     2)中期:毒热入营气血壅聚,症见红斑上起水疱或血疱,迅即变成暗红或黑色腐肉,伴发热,燥急,口干不欲饮,舌红苔薄黄健康搜索,脉数。
     3)后期:毒热内陷火罐网,厥逆亡阳症见腐肉与正常皮肤分离,流液,若肿势渐消为顺证;若肿势继续蔓延健康搜索,壮热神昏健康搜索四肢逆冷,脉细微为逆证。

    相关阅读:病例讨论:皮肤炭疽一例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