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他正与其他科研人员一道研究转基因大米。转基因是一种存在争议的技术,但或许有助于中国内地实现农业生产目标。
杂交水稻先驱袁隆平支持转基因食品
袁隆平在近日公开的一段视频中表示,转基因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在其是否有害的问题上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有调查显示,许多中国消费者和其他国家的人一样,依然对转基因食品持怀疑态度,或者至少认为自己有权知道自家餐桌上的食物有没有使用转基因技术。
上海一名医生发起了一项网上调查,吸引了大约900名参与者,其中超过40%的受访者对转基因食品心存疑虑,25%的人坚信转基因食品不安全。
这名医生表示,现实生活中持怀疑态度的消费者比例应该会更高,因为调查参与者基本属于文化程度较高、比较容易接受新技术的人群。此前,人民网在去年10月组织过一次调查,发现有91%的受访者表示不会消费转基因食品。
中央**发起媒体宣传攻势,希望借此提高公众对新技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但是就连一些省级**的看法都与官方政策存在出入。
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去年12月26日下发通知要求,从2014年3月1日起,全省范围内食品经营者应当在经营场所设置专门的柜台或货架摆放、消瘦转基因食品,并在转基因食品消瘦柜台或货架处显著位置设置提示牌。
转基因技术的提倡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祯说,有人问他:既然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那为什么还要在包装上有所不同呢?朱祯答道:“我觉得是因为消费者应当有权作出选择。有必要在包装上实现标准化,但是没有必要在突出位置加以体现。”
他认为,转基因之争还将继续,但这种技术将最终得到推广,中国应改为迎接转基因大米做好准备。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专家谢华安表示,中国必须吸收全球最先进的转基因技术,防止这些技术受到其他国家控制,导致中国陷入被动。
但是考虑到公众的忧虑,中国农业部已经重申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转基因研究与应用”.
中国水稻亩产量从上世纪70年代的300公斤提高到2011年的900多公斤,袁隆平被认为功不可没。
他的方法是培育杂交作物,即通过传统手段有选择地进行栽培,使第一代杂交种表现出人们希望看到的特性。相比之下,转基因技术会通过人工手段改变植物的基因组。通常做法是把其他生物体的基因片段嵌入实验对象的DNA,使实验对象出现其在天然状态下并不具有的特性。
支持转基因技术的人认为,如果想要喂饱不断扩大的全球人口大军,同时在不过度使用有害化学物质的情况下对抗病虫害,那么转基因技术就是最好的,也很可能是唯一的方法。反对者则认为,未经充分试验就放入环境的外来生物已经增强了害虫的抵抗力,而且转基因技术远远没有增强农民的经济***性。
环境恶化迫使中国内地积极寻求效率更高的农业生产方法,这就进一步加深了转基因问题的复杂性和看法上的分歧。层出不穷的食品丑闻同样促使人们以怀疑的态度看待食品和药品安全。
袁隆平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凭借“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前段时间,由于支持转基因技术,这位老科学家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记者就此对袁隆平进行了采访,他回应道:“转基因技术不能一概而论,转基因技术所属的分子发展技术,将成为未来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
转基因技术一直备受争议。袁隆平早先对媒体表态认为转基因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被民众热议。关于转基因的争议,质疑声较多的是抗虫转基因作物,有观点认为转基因抗病抗虫的功能来自于毒蛋白基因,虫吃了会死,人吃了怎么办?
对此,袁隆平解释说:“转基因技术是目前的尖端技术,我认为转基因及转基因所属的分子技术将是未来发展方向。转基因技术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一听转基因就觉得很可怕。抗虫基因转自毒蛋白基因,虽然小白鼠试验成功,但民众对此有疑问还是正常的,对这样的转基因我们还是要谨慎,要通过完备的试验才能投入市场。而另外有一种基因,它是安全的,我们正在研究将碳四基因转到水稻上,这种技术能够大大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这种基因来自玉米,是安全的。虽然这项技术还没成功,但还是大有可为的。因此,我们也不能听到转基因就害怕,要谨慎对待转基因,而很多转基因还是好的。”
同时,袁隆平表示,他将身体力行支持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自己也愿意试吃转基因作物。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