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3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献求助] 科研经费管理:为了谁?苦了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每一年,同其他所有一年一样,有欢笑,有悲哀,过得实在不容易,每一天都值得纪念,因每一天都付出过功劳力心思。
  很多科研工作者为经费头疼不已:一方面结题的压力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很多人的项目经费还没花完,既定的预算指标可能完不成了, 由于有关部门在纵向课题资金使用方面的硬性验收要求,有些钱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花完,否则就算违约。
  多年来,这个“必须”,让科研人员苦不堪言。
  科研人员的苦衷
  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每年以超过 18% 的比重递增。2012 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 GDP 总比例的 1.98%;2013 年的投入更是占到了 GDP 的 2.05%,成为世界上科研投入总量第三位的国家。
  不可否认,国家在科研资源与经费方面的投入已十分慷慨,但是,相对于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比重,目前产出的科研成果在总体质量上距离预期目标的差距还比较大。
  然而,科研人员也有着自己的苦衷。“目前的经费管理制度实在太严格了,搞得科研工作基本没法做。
  “现行的管理制度不问青红皂白,没有用完的部分通通按原渠道收回。”刘军民质疑说,“既然规定了超支不补,那为什么结余不能留用?”
  刘军民进一步指出,预算编制要求过严、过细与审计过程中的“按图索骥”式问责也同样值得深思。“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套用一般行业的资金管理办法来运行。”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马殿富看来,朝令夕改的管理政策是造成科研经费使用效能偏低的又一重要因素。“很多验收规则是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更改的,很难及时作出调整,到头来是一定会出问题的。”
  体制机制的问题
  “造成这种局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科研管理的体制机制出现了问题。”刘军民直言,经费管理的难点在于科研项目管理、预算管理和财政管理三者之间的衔接与兼容,“如果不能很好协调,势必会导致科研人员无法在既有体制内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要相信大多数科学家的良知与操守,不能因为少数人的不法行为而对这个群体进行全盘否定。”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唐卫清说。
  有着多年海外科研经验的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马毅对此感触颇深:美国和中国科研管理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美国在意的是有没有最优秀的人才为他们做事,而中国对于科研考核,往往看重的是论文数量或项目是否达标,这是舍本逐末的表现。”
  刘军民说,一个理想的科研体制,应该是引导科研人员去关注科学本身,而不是让这些学者战战兢兢地游走在行为失范的边缘地带。
  深化改革的方向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已刻不容缓。”近日,在以“经费使用,科研人员为什么成了‘贼’?”为主题的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声。
  “国家的财务政策实在太复杂了,非专业人士很难完全搞懂它的所有规定,如果去逐条学习,必然会耗费掉大量的科研精力和时间。”马殿富建议,有关部门应为课题组安排专业的财务人员来进行经费的管理与核算。
  然而,在冷民看来,这可能仅仅是现行体制下的权宜之计。“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科研单位往往被几套制度规定所束缚,如果不能彻底改革经费管理制度,则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科研人员的生存现实。”
  为此,刘军民建议,科研项目必须实行全成本核算,并加快落实间接费用补偿机制,提高间接费用的比例;其次,课题人员的费用分配要实现透明化,与任务承担量和绩效挂钩。
    生命从来不是公平的,得到多少,便要靠那个多少做到最好,努力的生活下去。但是事情总有正反两面,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一件事,不可能全部对你都是好的,对‘他’全部都是坏,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一个问题,最终看看是好多于坏,还是坏多于好,尽可能的将不好那一面降到最低。

头像被屏蔽
2# 沙发
发表于 2014-8-27 14:4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7 17:3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