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530|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执业笔试资源] 针灸重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1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针灸学考试资料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灵枢 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
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
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 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 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 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

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

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
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十五络穴歌》

手三阴经列内通,手三阳经偏外支;足三阴经公蠡大,足三阳经丰光飞。任督二脉鸠尾长,脾之大络在大包。
十二经别作用:加强十二经脉内外联系。
六合: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别会合成六组,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阳经经脉。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脑、冲脉、膻中、胃)。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经络生理功能:联络脏腑沟通肢窍,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抵抗外邪保卫机体。
经络的病理变化:传注病邪,反应病候。
经穴学说的临床应用:按经选穴,分经辨证。

与肺相连的经脉:肺、大肠、肝、肾  手太阴经属肺,手阳明大肠经络肺,手少阴经复从心系却上肺,足少阴经直者入肺中,足厥阴经上注肺,手太阴与手阳明大肠经别也经过肺。
与牙相连的经脉:大肠,胃
与心相连的经脉:小肠、脾、肾 手少阴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手太阳小肠经络心,足少阴经络心,足太阴经注心中。
通过(月耑)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下贯(月耑)内,足太阴经上(月耑)内,足少阴经以上(月耑)内。
与鼻相连的经脉:胃、小肠、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手太阳小肠经抵鼻,足阳明经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
与喉咙相连的经脉:肝、胆、脾、胃、肾
手太阴经挟咽,足少阳经,足少阴经循喉咙,足阳明经循喉咙,足厥阴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与咽喉相连的经脉:心、小肠、脾
手太阴经挟咽,手太阳小肠经循咽,手少阴经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

与舌相连的经脉:脾、肾 足太阴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经挟舌本。
与目内眦相连的经脉:手足太阳小肠、膀胱 手太阳小肠经至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与耳相连的经脉:(除手阳明之外的阳经都是) 手太阳小肠经却入耳部,手少阳三焦经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阳明经循颊车上耳前,手少阳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太阳膀胱经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与巅顶相连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出巅入络脑,足厥阴肝经督脉会与巅,督脉上巅。直上头顶的有:膀胱经,肝经,督脉
与胃相连的经脉:肝、、脾、胃、小肠 手太阴经还循胃口,手太阳小肠经抵胃,足太阴经属脾络胃,足厥阴经挟胃属肝络胆,手阳明经属胃络脾。
与阴器相连的经脉:足厥阴经过阴器,任脉起于中极之下,督脉起于中极之输。
与肝相连的经脉:足厥阴经挟胃属肝络胆,足少阴经上贯肝膈,足少阳经络肝。

腧穴又称: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穴位。
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痠痛阿氏穴,急救刺水沟。
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主要部分。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阿是穴: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这类腧穴无固定名称,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作为针灸施术部位,始见于孙思邈的《千金方》;来源于内经的“以痛为腧”。
腧穴的治疗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针灸摘要
手太阴肺经11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阴脾经21穴、 足厥阴肝经14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少阳胆经44穴、   足太阳膀胱67穴。计309 .
特定穴:十四经中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称特定穴。

五腧穴

肺(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肾(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肝(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心(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脾(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心包(相火)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大肠(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膀胱(水)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胆(木)   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小肠(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胃(土)    历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三焦(相火)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原穴:

肺经 太渊    心经   神门   心包经 大陵

大肠经 合谷  小肠经 腕骨   三焦经 阳池

脾经 太白    肾经 太溪     肝经 太冲

胃经 冲阳    膀胱经 京骨   胆经 丘墟

络穴肺 列缺    心 通里    心包 内关

大肠 偏历    小肠 支正   三焦 外关

脾   公孙    肾   大钟   肝   蠡沟

胃   丰隆    膀胱 飞扬   胆   光明

任   鸠尾    督   长强   脾大络 大包

俞募穴表(先俞后募):

脏:肺肺俞中府,心包厥阴俞膻中,心心俞巨阙,肝肝俞期门,脾脾俞章门,肾肾俞京门。

腑:胃胃俞中脘,胆胆俞日月,膀胱膀胱俞中极,大肠大肠俞天枢,三焦三焦俞石门,小肠小肠俞关元。

十二原穴
肺太渊,大肠合谷,胃冲阳,脾太白,心神门,小肠腕骨,膀胱京骨,肾太溪,心包大陵,三焦阳池,胆丘墟,肝太冲

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肺三、心五、肝九、胆十、脾十一、胃十二胸椎脊突下平,三焦、肾、气海、大肠、关元俞腰椎脊突下平,小肠、膀胱俞平第一、二骶后孔。

十二募穴歌

中府 心包膻中 期门 巨阙   日月   中脘

章门 三焦石门京门小肠关元 大肠天枢 膀胱中极

十五络穴:肺列缺,心通里,心包内关,小肠支正,大肠偏历,三焦外关,膀胱飞扬,胃丰隆,胆光明,脾公孙,肾大钟,肝蠡沟,督脉长强,任脉鸠尾,脾之大络为大包

八脉交会穴:四肢部有八个腧穴通于奇经八脉,称--。(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照海--列缺)。

八脉交会穴

足太阴 公孙 冲脉   足厥阴 内关 阴维

手少阳 外关 阳维   足少阳 足临泣 带脉

手太阳 后溪 督脉   足太阳 申脉 阳跷

手太阴 列缺 任脉   足少阴 照海 阴跷

八脉交会穴表: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八会穴歌

脏会 章门  脾的 募穴  腑会  中脘 胃经募穴

气会 膻中  心包经募穴  血会  膈俞 膀胱经穴

筋会 阳陵泉 胆经合穴   脉会  太渊 肺经输穴

骨会 大杼    膀胱经穴    髓会  绝骨 胆经穴

下合穴

小肠 下巨虚   大肠 上巨虚    三焦 委阳

膀胱 委中     胃   足三里    胆 阳陵泉

下合穴: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是腑不是经);小肠下巨虚,三焦委阳,大肠上巨虚,膀胱委中,胆阳陵泉,胃足三里。

郗穴:经脉气血深聚之处的腧穴16;大多肘膝关节下;(本经脏腑顽固性急性疾患);阴经郗穴治疗血症,阳经郗穴治疗痛症。

肺 孔最  大肠 温溜  心包郄门  三焦会宗

心 阴郄   小肠 养老  脾 地机   胃 梁丘

肝 中都   胆 外丘  肾 水泉   膀胱 金门

阴维 筑宾  阳维 阴交  阴蹻 交信   阳蹻 跗阳

十二井穴治疗特点:十二井穴主心下满,常用**放血用以开窍醒神清热作用。
少商:手太阴肺经神志病、发热病、局部麻木、咽喉肿痛、扁桃体炎。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⒈神志病⒉咽喉肿痛(内热)。
厉兑:足阳明胃经神志病、热病。
隐白:足太阴脾经止血:便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神志病。
少冲:手少阴心经神志病。
少泽:手太阳小肠经⒈神志病、热病⒉少乳以及**胀痛。
至阴:足太阳膀胱经纠正胎位,治疗胎位不正
涌泉:足少阴肾经⒈最痛的穴位,有很好的降压作用⒉十二井穴中开窍醒神作用最强⒊上病取下。
中冲:手厥阴心包经神志病、热病。
关冲:手少阳三焦经头痛、目赤、耳聋、喉痹、热病、昏厥、舌强不语、痄腮。
足窍阴:足少阳胆经神志病、热病。
大敦:足厥阴肝经⒈开窍醒神⒉善于治疗疝气。

腧穴定位方法: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2“骨度”折量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4简便取穴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俗称自然标志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分类:固定的标志,活动的标志。固定的标志:指各部位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迹、指(趾)甲、**、肚脐等。

骨度分寸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两**之间8寸;胸剑联合至脐中8寸;脐中至趾骨联合上缘5寸;大椎以下至尾骶21椎;腋前纹头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耻骨上缘至股骨内上踝上缘18寸;胫骨内側髁下缘至内踝尖13寸;股头大转子至膝中19寸;膝中至外踝尖16

12寸: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9寸: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岐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脐相平的腧穴:肓俞,带脉,天枢,大横,腰阳关,大肠俞,腰眼,第16椎的华佗、夹脊穴。
膻中相平的腧穴:神封,天池,乳中,?。
瞳孔之下的腧穴:承泣,四白,巨廖(骨),地仓。
肘横纹附近6穴:①小海②天井③曲池④尺泽⑤曲泽⑥少海。
腕横纹附近6穴:①阳谷②阳池③阳溪④太渊⑤大陵⑥神门
与脑连:督脉,膀胱
耳前穴位3个:听宫,听会,耳门

肩三针:肩中,肩髃,肩髎
四关穴:合谷,太冲
七星台: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
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
四弯穴:曲泽,委中
三小胆:耳门,听宫,听会
治疗中风后遗症:天柱,完骨,风池
治疗面神经麻痹:翳风,完骨,风池
孕妇禁穴: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次髎,中极
三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前发迹上0.5寸6穴:神庭,眉冲,头临泣,曲差,本神,头维
任脉上特定穴:(木)中极膀胱募穴,关元小肠募穴,气海肓之原穴,石门三焦募穴,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巨阙心募穴,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提插捻转的补泻

1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2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晕针表现及定义:是指在**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
拔罐方法几种: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水罐法,抽气罐法
灸法几类:直接灸、间接灸。
瘢痕灸定义:又称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溶液,增加黏附性和**作用,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
三棱针又称锋针;刺法4种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豹纹刺:(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隔蒜灸作用(不治呕):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
太乙神针,雷火神针属实按灸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手法。
得气:是指将**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
侯气: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
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针灸学考试资料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灵枢 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
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
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 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 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 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

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

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
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十五络穴歌》

手三阴经列内通,手三阳经偏外支;足三阴经公蠡大,足三阳经丰光飞。任督二脉鸠尾长,脾之大络在大包。
十二经别作用:加强十二经脉内外联系。
六合: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别会合成六组,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阳经经脉。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脑、冲脉、膻中、胃)。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经络生理功能:联络脏腑沟通肢窍,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抵抗外邪保卫机体。
经络的病理变化:传注病邪,反应病候。
经穴学说的临床应用:按经选穴,分经辨证。

与肺相连的经脉:肺、大肠、肝、肾  手太阴经属肺,手阳明大肠经络肺,手少阴经复从心系却上肺,足少阴经直者入肺中,足厥阴经上注肺,手太阴与手阳明大肠经别也经过肺。
与牙相连的经脉:大肠,胃
与心相连的经脉:小肠、脾、肾 手少阴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手太阳小肠经络心,足少阴经络心,足太阴经注心中。
通过(月耑)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下贯(月耑)内,足太阴经上(月耑)内,足少阴经以上(月耑)内。
与鼻相连的经脉:胃、小肠、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手太阳小肠经抵鼻,足阳明经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
与喉咙相连的经脉:肝、胆、脾、胃、肾
手太阴经挟咽,足少阳经,足少阴经循喉咙,足阳明经循喉咙,足厥阴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与咽喉相连的经脉:心、小肠、脾
手太阴经挟咽,手太阳小肠经循咽,手少阴经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

与舌相连的经脉:脾、肾 足太阴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经挟舌本。
与目内眦相连的经脉:手足太阳小肠、膀胱 手太阳小肠经至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与耳相连的经脉:(除手阳明之外的阳经都是) 手太阳小肠经却入耳部,手少阳三焦经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阳明经循颊车上耳前,手少阳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太阳膀胱经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与巅顶相连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出巅入络脑,足厥阴肝经督脉会与巅,督脉上巅。直上头顶的有:膀胱经,肝经,督脉
与胃相连的经脉:肝、、脾、胃、小肠 手太阴经还循胃口,手太阳小肠经抵胃,足太阴经属脾络胃,足厥阴经挟胃属肝络胆,手阳明经属胃络脾。
与阴器相连的经脉:足厥阴经过阴器,任脉起于中极之下,督脉起于中极之输。
与肝相连的经脉:足厥阴经挟胃属肝络胆,足少阴经上贯肝膈,足少阳经络肝。

腧穴又称: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穴位。
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痠痛阿氏穴,急救刺水沟。
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主要部分。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阿是穴: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这类腧穴无固定名称,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作为针灸施术部位,始见于孙思邈的《千金方》;来源于内经的“以痛为腧”。
腧穴的治疗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针灸摘要
手太阴肺经11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阴脾经21穴、 足厥阴肝经14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少阳胆经44穴、   足太阳膀胱67穴。计309 .
特定穴:十四经中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称特定穴。

五腧穴

肺(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肾(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肝(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心(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脾(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心包(相火)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大肠(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膀胱(水)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胆(木)   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小肠(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胃(土)    历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三焦(相火)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原穴:

肺经 太渊    心经   神门   心包经 大陵

大肠经 合谷  小肠经 腕骨   三焦经 阳池

脾经 太白    肾经 太溪     肝经 太冲

胃经 冲阳    膀胱经 京骨   胆经 丘墟

络穴肺 列缺    心 通里    心包 内关

大肠 偏历    小肠 支正   三焦 外关

脾   公孙    肾   大钟   肝   蠡沟

胃   丰隆    膀胱 飞扬   胆   光明

任   鸠尾    督   长强   脾大络 大包

俞募穴表(先俞后募):

脏:肺肺俞中府,心包厥阴俞膻中,心心俞巨阙,肝肝俞期门,脾脾俞章门,肾肾俞京门。

腑:胃胃俞中脘,胆胆俞日月,膀胱膀胱俞中极,大肠大肠俞天枢,三焦三焦俞石门,小肠小肠俞关元。

十二原穴
肺太渊,大肠合谷,胃冲阳,脾太白,心神门,小肠腕骨,膀胱京骨,肾太溪,心包大陵,三焦阳池,胆丘墟,肝太冲

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肺三、心五、肝九、胆十、脾十一、胃十二胸椎脊突下平,三焦、肾、气海、大肠、关元俞腰椎脊突下平,小肠、膀胱俞平第一、二骶后孔。

十二募穴歌

中府 心包膻中 期门 巨阙   日月   中脘

章门 三焦石门京门小肠关元 大肠天枢 膀胱中极

十五络穴:肺列缺,心通里,心包内关,小肠支正,大肠偏历,三焦外关,膀胱飞扬,胃丰隆,胆光明,脾公孙,肾大钟,肝蠡沟,督脉长强,任脉鸠尾,脾之大络为大包

八脉交会穴:四肢部有八个腧穴通于奇经八脉,称--。(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照海--列缺)。

八脉交会穴

足太阴 公孙 冲脉   足厥阴 内关 阴维

手少阳 外关 阳维   足少阳 足临泣 带脉

手太阳 后溪 督脉   足太阳 申脉 阳跷

手太阴 列缺 任脉   足少阴 照海 阴跷

八脉交会穴表: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八会穴歌

脏会 章门  脾的 募穴  腑会  中脘 胃经募穴

气会 膻中  心包经募穴  血会  膈俞 膀胱经穴

筋会 阳陵泉 胆经合穴   脉会  太渊 肺经输穴

骨会 大杼    膀胱经穴    髓会  绝骨 胆经穴

下合穴

小肠 下巨虚   大肠 上巨虚    三焦 委阳

膀胱 委中     胃   足三里    胆 阳陵泉

下合穴: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是腑不是经);小肠下巨虚,三焦委阳,大肠上巨虚,膀胱委中,胆阳陵泉,胃足三里。

郗穴:经脉气血深聚之处的腧穴16;大多肘膝关节下;(本经脏腑顽固性急性疾患);阴经郗穴治疗血症,阳经郗穴治疗痛症。

肺 孔最  大肠 温溜  心包郄门  三焦会宗

心 阴郄   小肠 养老  脾 地机   胃 梁丘

肝 中都   胆 外丘  肾 水泉   膀胱 金门

阴维 筑宾  阳维 阴交  阴蹻 交信   阳蹻 跗阳

十二井穴治疗特点:十二井穴主心下满,常用**放血用以开窍醒神清热作用。
少商:手太阴肺经神志病、发热病、局部麻木、咽喉肿痛、扁桃体炎。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⒈神志病⒉咽喉肿痛(内热)。
厉兑:足阳明胃经神志病、热病。
隐白:足太阴脾经止血:便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神志病。
少冲:手少阴心经神志病。
少泽:手太阳小肠经⒈神志病、热病⒉少乳以及**胀痛。
至阴:足太阳膀胱经纠正胎位,治疗胎位不正
涌泉:足少阴肾经⒈最痛的穴位,有很好的降压作用⒉十二井穴中开窍醒神作用最强⒊上病取下。
中冲:手厥阴心包经神志病、热病。
关冲:手少阳三焦经头痛、目赤、耳聋、喉痹、热病、昏厥、舌强不语、痄腮。
足窍阴:足少阳胆经神志病、热病。
大敦:足厥阴肝经⒈开窍醒神⒉善于治疗疝气。

腧穴定位方法: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2“骨度”折量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4简便取穴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俗称自然标志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分类:固定的标志,活动的标志。固定的标志:指各部位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迹、指(趾)甲、**、肚脐等。

骨度分寸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两**之间8寸;胸剑联合至脐中8寸;脐中至趾骨联合上缘5寸;大椎以下至尾骶21椎;腋前纹头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耻骨上缘至股骨内上踝上缘18寸;胫骨内側髁下缘至内踝尖13寸;股头大转子至膝中19寸;膝中至外踝尖16

12寸: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9寸: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岐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脐相平的腧穴:肓俞,带脉,天枢,大横,腰阳关,大肠俞,腰眼,第16椎的华佗、夹脊穴。
膻中相平的腧穴:神封,天池,乳中,?。
瞳孔之下的腧穴:承泣,四白,巨廖(骨),地仓。
肘横纹附近6穴:①小海②天井③曲池④尺泽⑤曲泽⑥少海。
腕横纹附近6穴:①阳谷②阳池③阳溪④太渊⑤大陵⑥神门
与脑连:督脉,膀胱
耳前穴位3个:听宫,听会,耳门

肩三针:肩中,肩髃,肩髎
四关穴:合谷,太冲
七星台: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
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
四弯穴:曲泽,委中
三小胆:耳门,听宫,听会
治疗中风后遗症:天柱,完骨,风池
治疗面神经麻痹:翳风,完骨,风池
孕妇禁穴: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次髎,中极
三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前发迹上0.5寸6穴:神庭,眉冲,头临泣,曲差,本神,头维
任脉上特定穴:(木)中极膀胱募穴,关元小肠募穴,气海肓之原穴,石门三焦募穴,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巨阙心募穴,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提插捻转的补泻

1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2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晕针表现及定义:是指在**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
拔罐方法几种: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水罐法,抽气罐法
灸法几类:直接灸、间接灸。
瘢痕灸定义:又称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溶液,增加黏附性和**作用,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
三棱针又称锋针;刺法4种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豹纹刺:(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隔蒜灸作用(不治呕):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
太乙神针,雷火神针属实按灸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手法。
得气:是指将**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
侯气: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
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2-12-20 17:12 | 只看该作者

针灸重点

谢谢你  不赚爱医币的好心人
3# 板凳
发表于 2012-12-24 21:23 | 只看该作者

针灸重点

因为有你,一定会努力珍惜!谢谢大力分享楼主真的很善良 鞠躬感谢你
4
发表于 2013-8-10 19:45 | 只看该作者

针灸重点

谢谢你  不赚爱医币的好心人
5
发表于 2013-8-19 21:04 | 只看该作者

针灸重点

针灸学一直是我头痛的一科,本来就难记,但看了你的这个针灸重点,归纳得很好,还不用浪费爱爱币来下载,真是知音啊,,,,,希望以后多分享,谢谢
6
发表于 2013-8-20 15:35 | 只看该作者

针灸重点

非常感谢楼主分享啊,泪牛满面,希望今年一次通过啊!!攒人品
7
发表于 2013-9-3 21:26 | 只看该作者

针灸重点

非常感谢,好人一切顺利
感谢您的无私帮助,祝福我们大家考试顺利
8
发表于 2013-9-3 22:14 | 只看该作者

针灸重点

谢谢你~非常有用-------------------- 此消息发自iPhone版爱爱医
9
发表于 2013-9-3 22:15 | 只看该作者

针灸重点

这个真心很好,很实用,考前易于记忆,适用于考前抱佛脚的人,加油。
10
发表于 2013-9-4 20:23 | 只看该作者

针灸重点

原本来是这样!怪不得没有爱医币!早说嘛!这么重要的消息!20个字!突破这个瓶颈!大家一起顶起!祝大家这次顺利过关
11
发表于 2013-9-5 09:27 | 只看该作者

针灸重点

回复 1# 绿军装梦


   好人啊。。感谢了 希望楼主也会通过考试!加油
12
发表于 2016-9-3 20:4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无私的分享
头像被屏蔽
13
发表于 2016-9-7 11:5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4
发表于 2016-9-9 22:3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我正好需要,正为这个发愁呢
15
发表于 2017-4-18 06:05 | 只看该作者

针灸学一直是我头痛的一科,本来就难记,但看了你的这个针灸重点,归纳得很好,还不用浪费爱爱币来下载,真是知音啊,,,,,希望以后多分享,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7 00:1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