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53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问题2 谈谈“甘守津还”与战争年代的甘药使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1-6-30 0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在大家的脑子里,
“甘药守中”如何来使用,
可以说经叶天士之口说出的这四个字,
已经流传使用了千年。
此法可师。

但是想请教大家如何在临床中具体落实“甘守津还”的理念?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
说甘药守中在经方中体现的比较深刻。
比如人参
比如甘草
比如大枣等等

但是现代医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
“甘者令人中满”,
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也注定了这种“中满”者多
动不动就胃不舒服
动不动就“吗丁啉”
所以我们敢不敢用甘药来守这个“中”
亦或者说甘药能不能守住这个“中”

不禁思考
为什么在仲景时代可以用人参
而现代用之却总有这样或那般的掣肘之虑?
有一个原因不得不正视
那就是那个年代的人们所从事的劳动
战火烧到**跟前了
再不跑是要命的
那个时候不管你有没有力气
停下来就意味着死亡

人们可以将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吃进胃里来补充能量
那么有什么理由拒绝人参甘草诸类药物的滋补呢
那可是修都修不来的福分
所以人们可以这么用
而且这样用上是有效的

到了宋代
到了金元
战争虽然没有战国时代那么的频繁
但是局部依然不是那么的安静
于是
不同的思想
不同的切入点造就了金元四大家

老师始终在让人们明白一个道理
辩证首先要辩出是外感还是内伤
是的
外感有余之病
当泻不当补、
内伤不足之病
当补不当泻

相同的战争
造就了不同的理念
有诸内则形诸外
从外到内的演变
也就是从外感到内伤的发展

跑题了
那么在不同年代的甘守津还是不是代有不同的时代特色呢?
望诸位医友不吝赐教!?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联想的风 +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11-6-30 23:17 | 只看该作者
温热病挟浊邪传入气分不化,热伤气津,舌苔虽白厚却干燥。治宜先养津,用麦冬、玄参、荸荠汁、鲜芦根等,再加甘草以守护中气,使胃气、津液恢复;后化浊。
3# 板凳
发表于 2011-6-30 23:18 | 只看该作者
再舌苔白厚而干燥者,此胃燥气伤也, 滋润药中加甘草,令甘守津还之意。
4
发表于 2011-6-30 23:34 | 只看该作者
在舌苔白厚而干燥的时候 我们是先加滋润药和甘草 还是先化湿浊?
5
发表于 2012-2-13 22:04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觉得在和平年代还是有“中伤”或者“中虚”之类的病症的,比如现代人早餐不吃或者吃得比较少,匆忙赶上班,中午又不节制进食,以弥补早餐的缺失,容易造成中焦脾胃的损伤。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24 07:2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