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52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跟师笔记4——治感冒“执持与圆活”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2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跟师笔记4——治感冒“执持与圆活”案

和某,女,35岁。2011417日初诊。患者恶寒,头痛,咽痛,涕多(黄、白)2天,偶咳,舌红苔白脉弦缓。羌活,防风,柴胡,黄芩,连翘,牛蒡子,桔梗,银花,生甘草。4剂水冲服。

看到高老师出了该方,很是不解,九味羌活汤与小柴胡汤与银翘散的合方?为什么这么合,怎么取舍?高老师是从哪里得来的灵感,使得他一改往日的作风?该方学自何绍奇的经验,把常用治感冒方子的前两味药取过来组成一张治杂七杂八的感冒的方子效果特好,我取了九味羌活汤中羌活防风,小柴胡汤中柴胡黄芩,银翘散里银花连翘,桔梗牛蒡子四个对药,高老师如是说。该病适用范围:辨证像伤寒又像温病,有寒有热,有表有里,发汗、泻下都不行,单用任何一个都不行,于是把适合的每张方子的君臣药拿过来,合成一张方子。

后翻开何绍奇的这篇文章一探究竟。何老认为叶天士之前所倡之辛凉法皆苦寒、甘寒与辛温药的配合;至叶氏始创辛凉、微苦、微辛之品,清轻灵动,至吴鞠通大畅辛凉解表之说,力辟“以温治温”之非,影响及医人皆以为温病不可以用温药;直至近几十年涌现出一批新型的辛凉解表方,与金代、明代的辛凉方相近,即辛温解表药加苦寒药,无论解表、清热,两方面作用都很强,也不拘于伤寒、温病,剂量也不再是“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如羌活一般用9-15克,板蓝根用15-30克。同时他也透露了自己治疗外感初起,症见恶寒、身痛、高热不退,口渴、咽痛,无汗或汗出不畅者,尝取败毒散之荆芥、防风,竹叶石膏汤之竹叶、石膏,小柴胡汤之柴胡、黄芩,银翘散之金银花、连翘,差不多1-2剂即可退热,屡经运用,故敢为读者告,并自谓此方虽杂凑而成,但亦得金元之余绪,名之为“辛凉解表方”,亦无不可。盖辛者,辛以解表;凉着,凉以泄热也。

古人留下来的方子是法不是方,包括方剂里的方子代表的都是一个法,我们学会记住这张方子最终的目的是要学会这种法而不是记住这张方,治病落实到最后能谨守的只是法,有了这个法可以随便组方。朱丹溪身为金元名医,但自己写的书里只留下的两个方,还是以举例的形式出来的。有的医家记的方子特多,但是大部分医家记的方子都是有限的,他选用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方剂,成就了他对这部分临床组方的法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拿有限的方子都可以成为一代名医。临床很多医家开出来的方是一个法,而不一定是原方,不一定要用原方里的药,很多古代医家都是这么认识的。当然临床上有的大医绝大部分用的是成方,有的大医一辈子绝大部分用的是自己的方子,这两种医生在临床上都有可能达到很高的造诣,这都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即便用成方的医家仍用的是法,在法的指导下选的成方而已,不可能只记方不记法。因此,当我们学一个方剂学到一定程度时,一定要从方跳到法上,法的境界要比方的境界高,方是不可以执的,法也是不可以执的,临床上没有那么标准的东西随时拿来使用,面对任何一个病人需要医生临时的创造性的思考和处方,医生的每张处方就是一个作品,这个作品几乎是不可以重复的,高老师治感冒亦是,心中已无固定成方,惟有一个个法,加之坚实的中药底子,能灵活取舍来组方,曾见老冯同学统计了高老师近百个感冒发烧方,但没有一个方药是完全相同的。

在此,高老师采金元余绪及何老的治法,辛以解表,凉以泄热,自己组方,未用大剂辛温药及苦寒药,同时照顾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真活学活用的典范!

本案患者吃完药后没再来,我们能做的最后猜想就是好了,如果不好她肯定还会再来调理的(毕竟这些患者都是比较相信高大夫的),并且我们也应该相信何绍奇**。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专业分 +1 收起 理由
冯文全 + 1 + 1 受教,好文章,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11-5-5 07:28 | 只看该作者
此非一方,诚乃一法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8 13:1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