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5801|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础知识]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现在的中医绝大多数根本不懂诊脉,就连中医学院的教师也不会诊脉,所以教出的中医基本都是靠西医的诊断方法去运用中药治疗,其谬可知。
      然看***一些中医谈到诊脉,所言看似很有道理,可不知其可笑之处,处处皆是。
      有中医一味以古书为准,一提诊脉就按图索骥,照搬强按,其不知现今社会与古代以大有差别,所有环境都大大强于古代,以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的角度去看,一味的以古书脉学为准,就未免不够全面。
      所以现在很多刚入门的年轻中医很迷茫,其都不会诊脉,更不用提传道受业解惑了。
      然诊脉之道,博大精深,欲掌其法,必要下其苦功,用其所心,名师传授,用其二、三年光景,必可小成,而后随医治者众,经验必增。
      有中医道:无名师,无学处,无所成。然非也,究其原因,乃法不得正,心不得用,苦不得吃而矣,谁说没有无师自通者呢?
      现将中医诊脉,如何自学而入其门法,讲与大家,幸有其用。
      若想入诊脉之门,必有所用之书,然诊脉之书,广杂也多,好坏无分,其片面不全者笔笔皆是,但我以为诊脉之书不可多杂而学,必以一书为准即《濒湖脉学》,书中虽有小误,可定有学诊脉第一书也。
     得此书,十几页矣,需尽心反复背育,其中各家注解,也要张口即来,倒背如流,不懂之处,即使无人可问,也要死记硬背下来,深深记在心理,在以后的学习和看别的医书时,定会有所悟,而疑难立解,并举而反三。
     背好此书后,要多摸脉,摸到书上有的脉象时,即说其症状,问与病人,如果说的对,即脉症合一,投之以药,何愁病不去也。
     然大多数中医会遇到一个问题,现代人的脉根本很难找到书上所写的脉象,于时乎摸其脉来就是跳,而不知其病,心下汗然,在这里我只能简说一二,即一定要从整体来看,即六部脉的整体来看,例现在的人两尺,两寸都没有脉跳,如果按古书记载,其人死期不远,但以现在来看,只看其虚即可,所举其例大意如此。
      学诊脉的年轻中医,希望你们要扎扎实实的去做,不要以晦涩难懂就放弃不学,岂知脉学一门初学难,而坚持学,乐在其中。
      时间有限仅写到这!!

4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鼠小弟 + 1 和8楼内容一起算加一分

查看全部评分

收到4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1-1-24 12:1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学习学习,继续。
3# 板凳
发表于 2011-1-24 22:2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现在的中医绝大多数根本不懂诊脉,就连中医学院的教师也不会诊脉,所以教出的中医基本都是靠西医的诊断方法去运用中药治疗,其谬可知。

说得好!凡在医院上班的,大多数是脉盲,摸脉也是做个样子,完全让西医诊断说了算。在学校学中医,不如找个民间中医诊所的师父。也不如自学的好!现在的中医学校是中医的坟墓!经书本应该是必读的,却变成选读!培养出来的是不伦不类的中医是多数!
4
发表于 2011-1-25 10:0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学习诊脉的方法有三:
1、读脉书  像《濒湖脉学》、《王叔和脉学》、《三指禅》之类尽可多读一些。常言说得好书读千遍其意自明。
2、实践  什么病什么脉摸得多了就记住了。如果一边摸脉一边与书本对照,那就更快了。
3、试验  通过试验方法把脉学的道理搞明白,理一通就什么都通了。可惜现代的中医还没有研究出脉学的道理来。想举一反三的推理就要自己去重复古人的脉学试验了。
    脉学的深入需要有坚实的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现在的辩证规律还很混乱或不很规范。如果不把辩证给规律化或恢复古代的原始状态,很难深入脉学的奥秘中去。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5
发表于 2011-1-25 21:5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不能一概而论啊!
6
发表于 2011-1-26 10:5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现在医院大多都是用仪器 检验    会诊脉的太少
7
发表于 2011-1-26 12:1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先背书,后总结,多实践,细分析
8
发表于 2011-1-26 22:0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
有力表实
无力表虚
浮迟中风
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
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
浮芤失血
浮洪虚热

浮散劳极



       上面这段主病是出自濒湖脉学之浮脉,结合我自授业老师开始学才诊脉,到自己行医治病谈谈怎么样就具体脉象来判病,并不是要把浮脉所 涉及的病都写出来,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一种方法,即怎么样去分析脉象.辨证、断病,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
       首先,所有在看的大夫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这是很重要的,那就是绝对不能用西医的诊断眼光去看中医诊断,更不能用西医诊断去思考中医诊断,这一点一定要区别开。
       从浮脉来说,很多中医一听浮脉,就会说:主表证,外感病。这一点其实是很好的,但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这个中医根本没有弄懂真正的浮脉是什么?真正的外感病的浮脉又是什么?这要从浮脉的体状诗来说: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夹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举之有力,按之不足。可是我想问问从事医疗工作的中医,你们现在遇到外感病的,摸到几个人是真正的浮脉,甚至现在大多数感冒的人根本就是细弱脉,你能说扶正祛邪的法子吗?如果你按书上说的,扶正却邪,我保证大多数感冒的病人都不会好。因为现代人和古代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环境,以及劳作方式都截然不同,以现代人的体质来说,很少有人外感病时,会有人体正气与邪气在肌表相搏,出现浮脉。所以大家在看到感冒病人的时候,六部脉,上部强于下部即可判为外感,只是现代人的体质较弱,加之西药对人体的影响,正气抗邪也就不会那么激烈。此时还应该以祛邪为主,不要考虑扶正。
     有这样的病例,一个30多岁的妇女,脸上经常起小豆豆,此起彼伏,很是苦恼,找到我,诊其脉,只有左关心脉强于其它五部脉,两尺无脉,两关也很弱,然病患除了脸上起的豆豆,根本没有其它虚弱的症状,很多中医见到这个脉一定是要用补了,补气、补血,强肾,这就是对脉象不懂的表现,其实女子的寸脉应见沉脉为其常象,为什么独独左寸要强于其它脉呢?外感,非也,心火非也,气逆,非也,此病必是妇女情欲不遂,或**亢盛,或女子思欲而不遂,思虑无断上扰于心,故心脉见浮,投以潜阳镇静,滋阴养血之药,七剂其豆基本痊愈,遂领其夫来看病,余一搭脉即知其夫早泻,这样这个妇女的病就事出有因了。
  所以看病必要背下濒湖脲学,又要推理联系,辩证治疗,不要拘泥于古书,又不要脱离实际,分析一定不要程式化,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宜,因病而宜,脉象要活学活用,不要一见浮脉必是外感。
    时间有限,只能写到这样了,我要写的是一个方法,不是个病,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真希望我们中医不要靠西医诊断活着,那样不如必行去当西医得了!!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9
发表于 2011-1-26 22:5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本帖最后由 huangshifu 于 2011-1-27 21:15 编辑

谁说没有,我经常遇到浮弦脉,少数浮紧数,外感风寒或咳嗽都有,甚至无恶寒发热,但有咳嗽也见浮弦脉。我常用扶正祛邪法,生黄芪30~70g,加麻黄、桂枝、羌活等等解表药,谁说好不了。你不行不代表别人不行。部分患者单用解表药而不扶正往往不彻底,甚至不见效。
死读书固然不长进,但仅凭自己的一点经验便以为这是惟一真理,那恐怕与事实不符。
10
发表于 2011-2-8 09:5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受教了,谢谢。
11
发表于 2011-3-12 17:5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quote]先背书,后总结,多实践,细分析
[size=2][color=#999999]mrqin 发表于 2011-1-26 12:1
12
发表于 2011-3-14 13:2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catking老师,您能不能说的更清楚一些呢 ?
13
发表于 2013-3-22 14:5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回复 1# catking371


    您好,了解到您对中医的精通,可算找到了救星。我现在桥本氏甲减十多襄十中度贫血,很无助,西药作用不大,想年末要孩子,应怎么中医调理,症状:身上无力,脸色蜡黄,手麻肿,脸肿,下午有微烧,该怎么办?今年31岁了,期待您的回复,谢谢,无助中~
14
发表于 2013-3-24 12:3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catking老师,怎么不继续了?
余****5 该用户已被删除
15
发表于 2013-3-27 13: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余****5 该用户已被删除
16
发表于 2013-3-27 13: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八****阳 该用户已被删除
17
发表于 2013-9-25 15:3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8
发表于 2013-9-29 11:4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应该结合来看吧。脉诊是主要手段,结合外诊来别阴阳。先别阴阳,再别何经何脏。
19
发表于 2013-9-30 08:1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说的是有道理,但还是要先学书上的知识、国家对中医还是不重视-------------------- 此消息发自iPhone版爱爱医
20
发表于 2013-10-3 21:4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时间这么长了,没来看了,也没更新,现在再继续说浮脉
浮而无力为血虚
我只讨论这个,为何应指见到浮脉为血虚呢?这个浮脉的位置在哪可判定为血虚呢?首先浮脉的位置一定要在左关,左关侯肝,肝主藏血,与女子血事,关系最为紧密。为何会在左关位置见出现浮脉呢?肝为刚脏,需要阴血的滋润才以改抑制肝气的亢盛。因血虚肝气无以为敛,太见浮脉,所以重按必无力。病人可见头晕,经血少,爪甲不荣等血虚之症。此病,多数中医见肝脉之浮大,便认为有火,遂泻肝汤之类的寒凉祛火的药物,然寒凉药伤阴凝血,故病人服后,变生它病。所以临床不得不审。
我于去年诊一朋友之妻,年42岁,突发眩晕,闭目仍自觉晕转,几日不能行动,手脚冰凉,哈市各大有名的医院均治过,皆无效,也不明确诊断,建议去北京看病。诊期脉,触之脉除左关浮大,余脉皆弱,问其病自觉头晕。问其用何药,其曰:服一老中医药,共开十剂,吃了六剂,情况更重。我对其说知道此中医给你下的啥药,随手取看一看,果见,黄连、桅子,肉桂附子等。此乃真正见症用药之中医,见人手脚凉就桂附,见人脉强,就说人家有火,其不知此乃血虚,寒凉,辛热均伤津血。余下方:四物汤加黄芪、党参、阿胶。共三副。病患上午十点左右服药,下午三点,便可自行去市场买菜,后又续服三剂,诸症皆除。
中医治病并不难,关键在于辩证,先诊其脉,再辨其病,脉症合一,其病自除,所以不要认为西医治病快,中医如果脉药合一,其效必神。一家之言,希望对大家有用。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21
发表于 2013-10-4 23:0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回复 20# catking371

看老师发表的帖子很有启发意义,建议老师可以写本脉诊的书,传承脉法,功德无量。
22
发表于 2013-10-22 00:1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看了很受教 希望老师继续讲解
23
发表于 2013-10-22 08:5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医者,意也?脉学实在是很难标准化教学和推广,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可能得出的结论都不同,怎么办?
24
发表于 2013-10-23 04:1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好像濒湖脉学与伤寒论里面的脉不是一个系统,有差别
25
发表于 2013-11-4 23:1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脉诊真的很有用,中医学院的教师不会诊脉很正常,他们主要是讲理论,不实践。      临床大夫全靠脉诊看病,必须精熟脉诊,才能确保医疗安全。脉诊不是玄学,是摸得见的气血变化,并据气血变化推断病情,绝死生。例如一老妇自己来诊,摸到无根脉未用药,后听其老乡说,该老妇已死,曾来找我看病,没给开药,如果开药以现在的医疗环境,后果可想而知。另一例是老太太骨折出院虽没下病危,但见无根脉,未开药,婉转告病情,家人不满,亦未准备后事,病人死后未穿上新衣。肝硬化肝脉见雀啄脉死。肝脉弦,气血若到一定程度转氨酶就有变化等,这些只要临床多留心就可发现规律。心脏的变化更明显,心主血脉,只要气血有变化迅速在脉上显现,所以脉远比心电图准确,对症状不明显的心脏病、心梗的早期发现都很敏锐。典型病例是一中年女性,下午诊脉心脉弱,嘱第二天上午来诊脉如前,后在北京查为心梗。
    虽是古代的脉诊,但人的结构没变,气血变化的道理不变,即使西医的定位更精确,但脉诊能更早告诉你身体的变化。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26
发表于 2013-11-6 09:3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现代讲脉诊的书也不少,而且很好用,比如说金伟教授的金氏脉学还有齐向华教授的辨证脉学:从“指下难明”到“脉证相应” 都是很好的学习材料,讲解的很详细,也方便初学者学习。
27
发表于 2014-3-31 16:4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楼主也不留个qq
28
发表于 2014-4-1 02:4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如何学会诊脉!

要心静宁神.细心体验脉的动象。
29
发表于 2014-12-19 09:54 | 只看该作者
多多学习,增长见识。脉诊真是见人见智,不必排斥,可以借鉴!
30
发表于 2014-12-19 21:47 | 只看该作者
脉诊还是得临床多实践,要么都是纸上谈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22 00:2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