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3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经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li>经典之用更在于熏陶</li><li>□高建忠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li><li>●要成为&quot;上工&quot;,学习经典的临证思维更重要。<p>●《伤寒论》几乎每一段条文,都会出现&quot;仁者见仁,智者见智&quot;的不同注解。这些注解往往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来,并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p>●读经典,兼读各家对经典的注解,有助于培养、丰富我们的临床思维。<p>中医经典,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一部《伤寒论》,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许许多多的临床大家。《伤寒论》中所载经方,是历代医家手中起死回生的常用方。很多后学者对于中医经典的学习,以《伤寒论》为例,很多是从实用性的角度学习的。于是,在对《伤寒论》的研究中就出现了&quot;以方类证&quot;、&quot;以法类证&quot;等研究方式。<p>笔者认为,从实用性的角度学习经典没有错,但要成为&quot;上工&quot;,学习经典的临证思维更重要。所以,经典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对学习者临床思维的培养和熏陶。<p>不同的注解<p>一部《伤寒论》,吸引了历代众多的研究者。&quot;释典&quot;,成为多少大医倾注毕生心血的事业。几乎每一段条文,都会出现&quot;仁者见仁,智者见智&quot;的不同注解。近读《伤寒论》第279条,见当代两位&quot;伤寒大家&quot;对其有不同认识,颇觉有趣,录之于下。<p>《伤寒论》第279条:&quot;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quot;<p>胡希恕先生在《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中是这样解读的:&quot;他这个本来是太阳病,误下引邪入里,这个腹满是实满,不是虚满,这个痛也是实痛,也不是虚痛…&quot;&quot;他不是太阴病,要是太阴病还能用大黄吗?…真遇到太阴病,一搁芍药、大黄,一治一个死。&quot;&quot;这正是叫人鉴别真正的太阴这种腹满时痛与这个本方证,就是桂枝加芍药,桂枝加芍药大黄这种鉴别法。&quot;&quot;如果实满实痛轻微者,用芍药就行,表不解得配合桂枝汤,所以桂枝汤加重芍药就可以了。要是大实大满,那非通大便不可,还得加大黄。&quot;<p>刘渡舟先生在《伤寒论诠解》中是这样解读的:&quot;误下太阳,虚其里气,邪气因入,而见腹满时痛,故曰'属太阴也'。若属太阴虚寒,寒湿内阻,升降失常的症候,则应见吐利。而今不见吐利,只见腹满时痛,说明非为阳虚寒湿之证,而是太阴脾脏气血阴阳不和,肝木乘土之证。…治以桂枝加芍药汤,调和气血阴阳,缓急止痛为法。&quot;&quot;脾本身气血不和所致之腹满时痛,非寒非热,故理中、四逆、承气等方均非所宜,应以调和气血阴阳的桂枝加芍药汤最为贴切。&quot;&quot;方中桂枝仅用三两,而芍药用了六两,芍药为血分药,其量倍于桂枝,必然制约桂枝的解表作用,可见本方并不为解表而设。&quot;&quot;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太阴脾脏受邪,邪气外薄阳明,使阳明腑气不利,所以脾部大实痛。治以桂枝加大黄汤调和太阴气血兼泻阳明瘀滞。&quot;<p>在两位老先生的学术体系中,都认为太阳病是表证,太阴病是里虚寒证,这是解读这一条文的共同基础。在解读中,我们能发现,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是本条文所述是不是太阴病?二是本条文所述有没有太阳病?<p>胡希恕认为,本条文所述不是太阴病,是太阳病见&quot;实满&quot;、&quot;实痛&quot;。桂枝汤仍为治疗太阳病,加芍药、加大黄治疗实满、实痛。而刘渡舟认为,本条文所述是太阴病,是太阴气血阴阳失和之证,大实痛是太阴病兼见阳明瘀滞。桂枝汤治里,非为太阳病而设。<p>验之临床皆效<p>两位老先生的解读看似截然不同,水火不容,从真理的&quot;一元性&quot;认识,必然有一对一错之分。但两位老先生的解读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来,都符合临床实践,从实践检验真理的角度来认识,又都是正确的。如临床中经常见到肝脾不和之腹满、腹痛,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往往应手而愈,这类病变确属太阴病,而不见太阳病。而临床中也常见到太阳病见腹满、腹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屡用屡效者。<p>曾治一老者,体弱多病,腹痛、腹胀满、大便不通近2日,经外科检查除外急腹证,伴见恶风、汗出,脉偏浮。考虑为太阳、阳明合病,投以桂枝加大黄汤1剂,当晚大便2次,次日诸症悉愈。<p>经典的魅力<p>由此可见,解读**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解读,正所谓&quot;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quot;这也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所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解读,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读经典,兼读各家对经典的解读,有助于培养我们的临床思维,丰富我们的临床思维,让我们的临床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和丰富。<p>记得上大学时,听过两位老师讲《伤寒论》。一位老师分类严谨,板书认真,听课时能记下很规范的笔记。而另一位老师旁征博引,信马由缰,听得饶有兴趣,笔记本上却只能记下几个零星的字眼。临证多年,回过头来思考,前一位老师的课重在实用,记住就能用;后一位老师的课重在熏陶,影响学生的思维。也许,经典最大的魅力即在于此。(本文原载于《中国中医药报》2010、9、3)</li><li>淡泊名利,静水流深,微笑着面对生活,面对每一位朋友!</li><li>又见高老师大作</li><li>版主茶座QQ群开张了,欢迎大家的光临,群号:11019171</li><li>本坛属非营利性公益***,仅供医学相关人士专业与情感交流。<p>本站始终坚持不涉及政治和宗教话题<p>网络媒体转载我站作品请注明我站名称和链接;其他类型媒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我站作品!<p>站内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讨论,如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日内处理。
2# 沙发
发表于 2010-10-29 19:10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喜欢读老师的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23 02:5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