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739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基考试] 内科名词解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1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 慢性支气管炎:感染和(或)非感染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表现慢性咳嗽、咳痰,有的有喘息,经常有感染而急性发作,症状加重,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至少连续两年以上。
2.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慢性支气管炎多在呼吸系统感染后出现咳、痰、喘症状加重,可有发热、黄痰、末梢血白细胞增多等,此时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3. 肺性脑病:慢性肺部疾病出现Ⅱ型呼吸衰竭而引起精神神经障碍,同时要除外其它疾病引起的神志意识障碍。
4.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其它肺胸或肺血管等慢性疾病使肺功能、肺结构发生病理改变,从而引起肺动脉高压最后导致右心室肥大、右心衰竭。
5. 哮喘持续状态:哮喘严重发作,经一般治疗24小时仍不能缓解者。
6. 支气管扩张症:是支气管慢性化脓性疾病,系由呼吸道急慢性炎症及支气管阻塞引起的支气管组织结构出现较严重的病理性破坏,支气管呈现不可复原性扩张与变形。
7. 铁锈样痰:充斥在肺泡内大量红细胞崩解释放出含铁血黄素,与痰混合。
8. 肺实变体征:患侧呼吸动度减弱,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听诊闻及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或湿啰音。
9. 肺炎: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渗出性病变。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肺部X线可见炎性浸润阴影。
10. 感染性肺炎:是病原体进入肺内引起肺部炎症,按病原体不同又分为:(1)细菌性肺炎、(2)病毒性肺炎、(3)支原体性肺炎、(4)真菌性肺炎、(5)其它尚有:立克次体肺炎、衣原体肺炎、弓形体肺炎、寄生虫肺炎等。
11. 非感染性肺炎:是非病原体的理化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肺部非感染性炎症,其中包括:(1)化学性肺炎、(2)放射性肺炎、(3)过敏性肺炎、(4)结缔组织病肺炎、(5)药物性肺炎
12. 肺炎球菌肺炎:是肺炎球菌侵入肺组织引起肺实变炎症,临床表现为突然的寒战、高热、胸痛、铁锈色痰等症状、检查有肺实变体征。X线检查可见较高均匀一致的片状阴影,呈段节或大叶性分布。有的可出现感染性休克。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金葡菌经呼吸道或经血行进入肺内,引起的肺化脓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急骤起病、高热畏寒、贫血、衰竭、咳嗽、咳痰多呈脓痰或脓血痰,伴有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可有肺实变体征及湿啰音,胸膜摩擦音。血行播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呼吸道表现较轻。病程较长,金葡菌肺炎也是感染性休克的常见病因之一。
14. 吸入性肺脓肿:吸入带有病原菌的 分泌物或异物,造成细支气管阻塞,肺小叶萎陷、缺氧,细菌迅速繁殖,使肺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引起化脓性坏死,形成脓肿。
15. 肺脓肿: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肺组织化脓性、坏死性炎症,在其周围常有肉芽和纤维组织包绕形成脓肿,随着坏死组织液化,脓肿张力增高破溃,脓液经支气管排出,形成空洞可有液平面,主要临床特点为高热、胸痛、咳嗽、咳大量脓臭痰。
16. 血源性肺脓肿:皮肤或组织器官的化脓性感染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细菌或脓毒栓子可经血流进入肺循环,引起肺小血管栓塞,致组织发生化脓性炎症,形成多发性脓肿。
17. 继发性肺脓肿:指继发于肺内原有的化脓性病变、支气管内新生物阻塞支气管或邻近器官化脓性病灶引起的肺组织化脓性坏死形成脓肿。
18. 霍纳(Horner)综合征:为(肺尖)癌肿浸润或压迫颈交感神经所致。表现为同侧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球凹陷及额部无汗。
19. 周围型肺癌:是指肺段以远的小支气管粘膜上皮,多位于肺周边部分的肺癌。
20. 支气管肺癌:指原发于支气管粘膜或腺体的最常见的肺部肿瘤,临床表现可隐匿或复杂多样,常有咳嗽、咯血、胸痛、发热等表现。
21. 倍增时间:各类肿瘤增长的速度有一定的规律,一般采用体积增长一倍所需的时间称为倍增时间。
22. 中心型肺癌:指原发于总支气管或叶、段支气管,位于肺门附近的肺癌。
23. 隐性肺癌:即痰中发现癌细胞而无明显症状,常规X线未能发现者。
24. 副癌综合征:不是由肿瘤浸润和转移而出现的一组症状群。包括多种表现:(1)内分泌代谢异常、(2)杵状指及骨关节肥大、(3)神经肌肉病变、(4)皮肤改变、(5)凝血系统异常。
25. 结核A菌群:代谢活跃、生长旺盛的结核菌群。
26. 浸润性肺结核:即Ⅲ型肺结核,通常由肺内感染灶或由Ⅰ型肺结核原发灶发展而来,亦可因密切接触排菌病人,外界结核菌新近感染所致。
27. 原发型肺结核:即Ⅰ型肺结核。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时,结核菌首次进入肺内,便引起发病。此行病人既往从无结核感染,亦无接种卡介苗,机体对结核菌无特异性免疫反应,亦无变态反应。
28. 原发综合征:原发型肺结核X线检查有原发病灶、肺门淋巴结结核,结核性淋巴管炎影像,三者同时存在称为原发综合征。
29. 原发性肺结核:结核杆菌首次侵入肺内即发病,此时机体无特异性免疫,亦无变态反应,此种肺结核称为原发性肺结核。
30. 结核感染:非特异性免疫力较强,结核杆菌侵入肺泡,只引起结核感染而不发病。
31. Ⅰ型呼吸功能衰竭:是呼吸功能衰竭的一型,为单纯缺氧性呼吸衰竭,PaO2< 8kPa 而无二氧化碳潴留。
32. Ⅱ型呼吸衰竭:是呼吸衰竭的一个类型,为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性呼吸衰竭,PaO2<8kPa、PaCO2>6.67kPa 。
33.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正常情况下其比值为0.8,若吸入气体和流经肺内的血流分布不均匀,则可引起相应部位通气减少血流相对正常或通气正常血流少,比值< (或>)0.8,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34. 代偿性慢性呼吸衰竭:此种患者在呼吸自然空气条件下尚能坚持轻工作和日常活动。
35. 失代偿性呼吸衰竭:因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原因,导致呼吸功能急剧恶化,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更加严重。
36. 呼吸功能衰竭:多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kPa(60mmHg)伴或不伴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6.67kPa(60mmHg)。
37. 干性胸膜炎:病理变化为胸膜充血、水肿及纤维蛋白渗出,胸膜增厚及表面粗糙;结核中毒症状,胸痛及胸膜摩擦音是其临床特征。多为结核性胸膜炎早期。
38. 结核性胸膜炎:结核菌侵入胸膜腔,引起胸膜纤维蛋白或浆液纤维蛋白渗出为主要病理变化的胸膜炎症,表现为发热、胸痛、呼吸困难。检查可闻及胸膜摩擦音并可有胸腔积液体征。
39. 肺性脑病:慢性肺部疾病出现Ⅱ型呼吸衰竭而引起精神神经障碍,同时要除外其它疾病引起的神志意识障碍。
40. 心功能一级:指心功能正常,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症状,但有心血管疾病和(或)体征。
41. 心力衰竭:由心脏病变或心脏超负荷,引起心肌舒张收缩功能减弱而导致心脏排血功能降低,动脉系统缺血,静脉系统淤血的临床综合征。
42. 泵衰竭:是指急性心排血功能不全所致心衰并伴右心源性休克者。
43. 心功能四级:指心血管病人体力活动重度受限制,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即使休息也有症状。
44. 端坐呼吸:呼吸困难在卧位时发生,抬高头部时减轻。
45. 交替脉:挠动脉搏动一强一弱交替出现,见于早期左心衰。
46. 右心衰:是右心心肌病变或心肌超负荷引起右心室排血功能降低导致体静脉瘀血、静脉压升高的临床综合征。
47. 急性左心衰:是指各种原因使左心发生急性收缩力减退,急性心室负荷过重导致急性排血量降低,临床表现为急性肺水肿的一系列症状。
48. 高血压脑病:指脑小动脉发生持久而严重的痉挛,脑循环急性障碍,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可发生于急进型或严重缓进型病人。
49. 高血压危象:指在高血压过程中,由于交感神经亢进,血循环中儿茶酚胺过多,导致周围小动脉发生强烈痉挛,血压急骤升高,引起一系列交感兴奋的临床表现。
50. 高血压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临床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异常的全身疾病。
51. 高血压性心脏病:指长期血压增高,导致左心室后负荷过重,而出现左心室肥厚、扩张,继而左心衰竭,最后发展至全身衰竭。
52. 心肌梗塞后综合症:是机体对坏死的心肌所产生的一种自身免疫性反应,表现为心肌梗塞后数周甚至数月出现的一种弥漫性心包炎,可伴有心包积液,此外尚有胸膜炎、肺炎、发热等各种表现。
53. 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影:99mTc焦磷酸盐可选择性的集中在缺血肌梗塞心肌中,仅梗赛区显影,梗赛的部位、范围、程度可以作出定量诊断。
54. 心肌梗塞: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心肌发生急性严重缺血,导致部分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持续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进行性特征性心电图演变,严重时可伴有心衰、心律失常、休克甚至猝死。
55. 自发性心绞痛:是一类无明显诱因,心绞痛与劳累或情绪激动无关,心绞痛程度较重,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对硝酸甘油治疗反应不佳的心绞痛类别。
56.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是冠心病治疗史上的一大进展。用带球囊的心导管经股动脉送到冠状动脉狭窄处,然后用4-6个大气压将一定量的造影剂注入球囊,是狭窄的冠状动脉扩张。
57. 心绞痛:是急性、短暂性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常有劳累和情绪激动诱发,表现为阵发性压榨样或紧数样胸骨后疼痛,可向心前区及左上肢放射,持续约数分钟,经休息或使用硝酸酯制剂后可完全缓解。
58. 隐匿型冠心病:又称无症状型冠心病,指平静时或运动后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表现,但无临床症状。
59.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系指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或伴痉挛所致的心肌缺血为主要特征的心脏病。临床可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各种类型。
60. 劳力型心绞痛:指心绞痛的发作与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有明显的关系,经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迅速消失。
61. 变异型心绞痛:是自发性心绞痛中的一种类型,表现为休息时胸痛,常在半夜,偶在午睡时发作,发作时间长,可达15-20分钟,发作时相应导联ST段抬高,并常伴心律失常。
62. 风湿性心脏炎:又称全心炎,是风湿热的重要表现,包括心肌炎,心内膜炎,和心包炎。
63. 舞蹈症:是风湿热免疫反应损害神经基底核,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临床表现为不自主无意识的动作,面部表情怪异,言语障碍,四肢呈不协调动作。安静时症状减轻,激惹后加重。
64. 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关节损害,其典型表现为关节呈多发性、对称性、游走性大关节炎,局部红、肿、痛、无化脓,反复发作不遗留畸形。
65. 风湿热: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全身结缔组织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心脏炎、关节炎、皮肤损害等,有反复发作的倾向,且遗留心脏瓣膜的损害,反复发作易发展为风湿性心瓣膜病。
66. 联合瓣膜病:心瓣膜病患者中,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半膜受损害者,称为联合瓣膜病。
67. 风湿活动:在风湿病的基础上,有风湿活动的反复发作。表现为:发热、白细胞上升,血沉抗O增高,关节痛及环形红斑,皮下小结节等。
68. 风湿性心瓣膜病:是急性风湿性心脏炎遗留的慢性心瓣膜病,多侵犯二尖瓣、主动脉瓣,表现为瓣膜的关闭不全及狭窄。临床表现为相应瓣膜的杂音,晚期出现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房室增大,心力衰竭。
69. 二尖瓣面容: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左房失代偿,肺动脉高压导致患者的两颧呈紫红色,口唇轻度紫绀。
70.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全身感染性疾病,主要有细菌引起,临床特点为发热,心脏易变性杂音,脾大,皮肤粘膜瘀点,进行性贫血,周围动脉栓塞和血培养阳性等。
71. Osler结节: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一种特征性的表现,位于手指或足趾末端掌面,亦可见于大小鱼际和足底,有明显压痛,呈紫红色,稍高出皮面,面积小的约1-2mm2,常持续数天。
72. Janeway结: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发生于手掌和足底,呈小结节状出血,无压痛。使血管受损在皮肤上的表现。
73. 特异性心肌病:又称继发性心肌病,是原因明确或继发于全身疾病的心肌疾病。
74. 心肌病:又称位原发性心肌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
75. 肥厚型心肌病:使心肌病中最多见的一个病理类型,其发生的可能原因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其主要的病理改变为心肌肥厚。临床表现为气短、心悸、头晕、晕厥、心绞痛。
76. 扩张型心肌病:是心肌病中最多见的一个病理类型,其病因不明,可能的发病因素是病毒、细菌感染及药物中毒,其病理改变主要是以心腔扩张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晚期可发生体循环或肺循环栓塞。
77. 缩窄性心包炎:是急性心包炎演变而来,是慢性心包炎较严重的类型。是由于部分急性心包炎患者,心包膜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坚厚的瘢痕组织,压迫并限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从而引起心排血量降低和静脉压增高等一系列循环障碍的表现。
78. 心包填塞:心包腔由大量或过快的积液,而使心包腔的压力迅速上升,从而压迫心脏,是心脏舒张期血液充盈量减少,收缩期排血量减少,静脉压力增高淤血,收缩压下降,脉压差变小,奇脉等。
79. 纤维素性心包炎:是急性心包炎的初期阶段,心包脏层和壁层充血,肿胀,有纤维蛋白、白细胞及少许内皮细胞渗出,造成心内膜不光滑,主要临床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及心包摩擦音。
80. 埃瓦(Ewart)征:大量心包积液时心脏向后移位可压迫左侧肺,表现为左肩胛角下区叩诊浊音,语颤增强并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
81. 里急后重:为直肠**症状,“里急”指腹痛欲便不爽,“后重”指便是有沉重下坠感。
82. 反酸:是由于贲门功能不全和胃的逆蠕动致酸性胃液返流至口腔的现象。
83. 萎缩性胃炎伴过形成:粘膜萎缩并发微小凹上皮细胞增生,只是局部粘膜层变厚。
84. 疣状胃炎:胃窦部有较多的糜烂灶,或伴有数量不等的隆起性糜烂,亦可称为慢性糜烂性胃炎。
85. 急性胃粘膜病变:以胃粘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炎,常伴有出血。
86. 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因其形成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
87. 胃粘液-粘膜屏障:胃粘膜上皮分泌的粘液与完整的上皮细胞及细胞间连接形成的一道防线。
88. 多发性溃疡复合性溃疡:胃或十二指肠有二个或以上溃疡者为多发性溃疡;胃与十二指肠均有溃疡者为复合性溃疡。
89. 早期胃癌:指胃癌浸润深度只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也可以膨胀和浸润形式出现。
90. 肝性脑病:严重肝病引起的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神经系统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和昏迷。
91. 肝肾综合征:肝硬化晚期,出现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的尿钠为特征。但肾并无器质性病变。
92. 原发性肝癌:是指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93. 亚临床肝癌:指起病隐匿,早期除血清AFP阳性外,常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的原发性肝癌。
94. 伴癌综合征:指由于癌本身的代谢异常或对机体影响所发生的内分泌、代谢方面的症候群。
95. 甲胎蛋白(AFP):是胎儿时期由肝合成的一种胚胎蛋白。
96. 小癌型肝癌:单个癌结节直径< 3cm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 3cm,患者无症状,但血清AFP阳性,肿瘤切除后可降至正常的原发性肝癌。
97. 急性胰腺炎:指胰腺的消化酶消化胰腺本身及其邻近组织引起的急性炎症。
98. Grey-Turner征:指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皮肤瘀斑,在胁腹部皮肤呈灰紫色。
99. Cullen征:指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皮肤瘀斑在脐周皮肤呈青紫色。
100. 胰性脑病:指高胰酶血症致中枢神经系统代谢紊乱,出现意识障碍、谵妄、兴奋、精神错乱、昏迷等表现者。
101. 暴发型胰腺炎:指极少数起病急骤,可无明显腹痛症状,突然进入休克、昏迷、心肺功能衰竭而猝死。
102. 腹壁柔韧感:腹膜的慢性炎症**及腹膜增厚,触诊时腹壁有特殊的揉面团样感觉。
103. PPD皮肤试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皮肤试验。
104. 结核性腹膜炎: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炎症。
105. 结核中毒症状:结核病时人体受结核杆菌毒素影响而产生的全身症状,通常称为结核中毒症状,以法热盗汗最为常见。
106. 结核性腹膜炎渗出型:是结核性腹膜炎最多见的病理类型,腹膜充血、水肿并有许多黄白色粟粒样结核结节,腹腔内有浆液性渗出液。临床上以腹水为主要特征。
107.
108. 呕血:上消化道有较大量出血时,胃内或反流到胃内的血液量达到250-300,因血液**胃壁引起放射性恶心呕吐,使胃内的血液被呕出者称为呕血。
109. 上消化道大出血: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超过循环血量的20%以上伴有血容量减少所引起的某种程度的急性周围循环障碍。
110. 硬化疗法:通过内镜将硬化剂注射至曲张静脉内或静脉旁的食管粘膜下使血液凝固、血管闭塞以治疗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的一种止血方法。
111.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及十二指肠、胰、胆等部位的出血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呕血和黑便。
2# 沙发
发表于 2009-12-31 19:44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4 12:1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