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33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骨肌] 耳垂下肿物,已公布病理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2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右侧耳垂下肿物4年多,无痛及任何不适,肿物渐增大,大小约4*3*3cm,质韧,边界清,无压痛,无面瘫

[ 本帖最后由 aspline120 于 2007-7-24 20:46 编辑 ]
此附件已经损坏等待作者修复
2# 沙发
发表于 2007-7-22 20:15 | 只看该作者
考虑腮腺混合瘤
3# 板凳
发表于 2007-7-23 07:31 | 只看该作者
本病例病史简单:右侧耳垂下肿物4年多,无痛及任何不适,肿物渐增大,大小约4*3*3cm,质韧,边界清,无压痛,无面瘫。
影像学表现:右耳垂下软组织肿物,其间见裂隙状低密度区,边缘光整,肿物上份可见右侧腮腺浅叶部分。
分析:腮腺的浅叶部分仍然可见,那么是部分腮腺浅叶发生病变?如果是这样,楼上考虑腮腺混合瘤应该没有问题。如果考虑淋巴瘤,也不太符合,一则是病变单发,其二是病变内部没有明显的囊变;其他如肌上皮瘤和嗜酸粒细胞瘤比较少见,但也是这一部位常常发生的病变。总之,腮腺混合瘤,肌上皮瘤,嗜酸性细胞瘤都有可能。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274005 + 1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07-7-23 16:54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考虑腮腺混合瘤(因为比较常见)
首先:临床病史;右侧耳垂下肿物4年多,无痛及任何不适,肿物渐增大,大小约4*3*3cm,质韧,边界清,无压痛,无面瘫
影像表现:右侧腮腺体积明显增大,浅叶内可见类圆形密度增高影,边缘清晰,内密度尚均匀,深叶形态密度均正常,周边骨质亦未见明显异常。此可定位于右侧腮腺内肿物。
综合影像及临床表现:可确定为腮腺浅叶肿物,首先考虑混合瘤。

与腮腺混合瘤影像表现相似的肿瘤:
1、肌上皮瘤较为少见,发病率不及涎腺全部肿瘤的1%。
临床特点:
年龄分布在14-86岁,平均53岁。无性别差异。
好发于腮腺,腭腺次之。
肿瘤生长缓慢,无痛,活动度好,与多形性腺瘤相类似。

2、腺淋巴瘤(Warthin’s tumor ,adenolymphoma)
又名**状淋巴瘤或Warthin瘤,约占全部涎腺肿瘤的5%-10%。
临床特点:
好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
几乎只发生于腮腺(单侧或双侧)。
肿瘤生长缓慢,多位于腮腺包膜下。
肿块时大时小,有消长史是该肿瘤突出的临床特点之一

3、嗜酸性腺瘤(oxyphilicadenoma)又称大嗜酸性粒细胞瘤(oncocytom),是一种少见的涎腺良性肿瘤。关于嗜酸性腺瘤的组织发生尚未完全明了,可能来自导管上皮或导管肌上皮细胞。主要发生于年过50岁患者的腮腺及其它大涎腺;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274005 + 1

查看全部评分

5
发表于 2007-7-24 20:45 | 只看该作者
病理:腺淋巴瘤
此附件已经损坏等待作者修复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274005 + 1

查看全部评分

6
发表于 2007-7-24 20:47 | 只看该作者
腺淋巴瘤(Adenolymphoma)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唾液腺良性上皮源性肿瘤,好发于腮腺,发病以中老年人居多,男性多见,据文献报道年龄大多在60岁左右,男性占80%,腺淋巴瘤最早是由Albrecht和Arzt于1916年描述,并把它称为淋巴性**状囊腺瘤(Papillary Cys-tadenoma Lymphomatosum),1929年Warthin对该瘤的病理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故又称为Warthin‘s瘤。Hall称本病为腺淋巴瘤。腺淋巴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良性肿瘤,近年来由于对该病的认识,报道有增加趋势。发病率约占全部涎腺肿瘤的1%~5%。发生部位几乎恒定地与腮腺有关,约占腮腺肿瘤的2%~6%。偶见于其他部位,如颈部、锁骨上淋巴结、下咽、假声带、胸锁乳突肌前缘及颊部等处。主要患者为男性,文献报道男女之比为(3~15)∶1。在发生年龄上,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中老年多见,肖氏报道50岁以上者约占82.6%,故认为该病是一种老年疾病。      绝大多数发生在腮腺,只有极少数见于颌下腺。男性多见,占85%,发病年龄平均为55岁左右。一般均见于腮腺下部,接近下颌角处。可有双侧性,偶尔也可见在同一腺体内发生多发性腺淋巴瘤。肿瘤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质地柔软,可有波动感。切面可见多个不规则囊腔,或有**向腔内突起,有包膜。治疗是作肿瘤切除术,尽量将腺体内淋巴结同时摘除,以防止以后发生新的腺淋巴瘤。此瘤极少发生恶变。  
关于本病的组织来源
           尚未发现有较肯定的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
         (1)发生自淋巴结内异位涎腺腺管的肌上皮细胞。在胚胎的腮腺区淋巴结内和典型的腺淋巴瘤内,均查见这些腺管的存在。
         (2)来源于涎腺本身的导管上皮。至于瘤组织中的淋巴样成分,文献报道通过免疫组化研究证明是由T细胞和少量B细胞组成。有学者通过超微结构观察认为其来源于腮腺区正常或者是反应性淋巴组织,不参与肿瘤的形成和生长。
临床表现   1.好发于腮腺后份表面及下极。 2.生长缓慢,无症状,一般较小(直径4cm以内),圆或卵圆形,界限清楚,质地较软,活动,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有双侧发病。 3.涎腺造影示涎腺内良性占位性病变。 4.B超显示为境界光滑的反射图像,内部回声波分布光点均匀。 5.病变区放射性同位素扫描显示瘤体内同位素99铸浓聚。
显微镜观察:
           迂回曲折的囊腔内衬双层结构上皮,间质内大量淋巴细胞,淋巴滤泡。 根据两种主要成分所占的比例以及上皮的分化情况,Seifert等将此腺瘤分为四型: I型:为典型的腺淋巴瘤。上皮与间质比为1:1,77%的腺淋巴瘤为此型。Ⅱ型:间质成分少,上皮成分占肿瘤的70%一80%。此型占全部腺淋巴瘤的13.5%。Ⅲ型:间质成分丰富,占肿瘤的70%一80%。仅占腺淋巴瘤的2%。此型几乎均为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低于I型和Ⅱ型。淋巴样间质中含许多活跃的淋巴滤泡及较大的生发中心。Ⅳ型:该型出现明显化生,占全部腺淋巴瘤的7.5%。嗜酸细胞分化为广泛的鳞状化生及退行性改变,如坏死、假囊性变、玻璃样变所替代。局灶性淋巴样间质减少。约20%一50%患者有接受放疗史。女性诊断依据   1.生长缓慢,无症状。 2.多出现在腮腺后份表面及下极,一般较小(直径4cm以内),圆或卵圆形,界限清楚,质地较软,活动,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压痛,可有双侧发病。 3.涎腺造影示涎腺内良性占位性病变。 4.B超显示为境界光滑的反射图像,内部回声波分布光点均匀。 5.病变区放射性同位素扫描显示瘤体内同位素99铸浓聚。 6.冰冻切片活组织检查证实。

[ 本帖最后由 aspline120 于 2007-7-24 20:49 编辑 ]
7
发表于 2007-7-25 21:27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8
发表于 2008-12-27 11:15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
9
发表于 2008-12-27 12:09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30 00:2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