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9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志投稿] 用医生职业的目光去认识生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8-18 0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看到《健康报》上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英国医学杂志》和《柳叶刀》等4种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的医学人文类文章约占论文总数的5.6%,我们知道,原来,这些国际上严肃、刻板的顶尖医学期刊也可以留出一定的版面和位置,刊登一些更能吸引人们目光的、含有生命温度的文字,看来医学人文早已是世人之共识。

一直以来,我们看到的国内专业期刊都鲜有医学人文方面的文章,那些一板一眼,严格按照论文写作格式写出来的医学学术论文,桎梏着医者的身心,使大家一个个变得就像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孤僻、禁锢、隔绝、压抑,笔下流露更多是的冰冷、生硬、保守的医学术语和数据,诚如作家笔下的人物兽医伊凡·伊凡内奇所说,“问题就在这儿,”“我们住在空气污浊、拥挤不堪的城市里,写些没用的公文,玩‘文特’牌戏--难道这不也是套子?……”

“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契诃夫在小说中借伊凡·伊凡内奇的口道出了人们当时要求变革的社会情绪。

这篇小说创作于1898年,其时俄国正处在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时期,人们的生活相当沉闷、乏味。曾经做过医生的契诃夫拿起了手中的笔,以敏锐的目光解剖了庸碌的生活层面,对于当时的俄国社会作出了精确的心理诊断,写出了这一充满辛辣嘲讽的名篇。以一名医生职业的目光去认识生活,契诃夫自有他独到的发现。作为一名医生,他养成了冷静的,常常是冷峻的思维习惯。他采用了从容不迫的,甚至看起来有点漫不经心的节奏,通过中学教员布尔金之口,不动声色地开始了他的叙述,引出了小说的中心人物——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作为希腊语教员,自有他的“出众”之处——他所有的一切都是装在套子里的。首先是他那古怪的行为方式。无论什么天气,他出门时总是套着雨靴,带着雨伞,穿着暖和的棉大衣,其次是他那偏执的心理特征,他想给自己安上一个精神外壳,缩回过去,缩回古代,免受现实生活的**;他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常规以外的东西。他的语言的套子似乎是最为“标准”“规范”的了。那句著名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响彻他的一生,成了他的生活态度。这一套子禁锢着他,一直到死也没能解脱。长期生活在“套子”里近于霉变的别里科夫是不可能跟现实中的人真正接近的。

最终,别里科夫是死了,在作家笔下,这种人死去是最好的归宿。契诃夫试图以小人物的不觉悟,唤起人们对浑浑噩噩、半死不活的生活状态的厌恶,引起疗救的注意。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像他那样的套中人还活着呢?作者在小说的结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可谓意犹未尽,发人深思。

单纯关注病人躯体变化是难以真正治愈病人的。医术只能医病,只能拯救人的身体,文学可以医治人的思想,而人们觉悟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鲁迅先生就是想利用文学的力量改变中国的国民性,这也是他最终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人们很少记住作为一个医生的契诃夫和鲁迅,却更多的因为他们散发着浓郁生命气息的文字而记住他们,这应该引起人们,尤其是医者更多的思考和关注。

人是有感情的,我们的心灵需要人文的滋养,生病的人更加脆弱,更加需要医学人文默默温情的抚慰。医学界很多明智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也是知名医学专家联名发出促进临床医学人文发展的初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在医学专业期刊中看到更多的人文栏目,在医学学术会议中绽放更多的人文之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8 04:3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