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医热点:离开三甲医院,真的再难回头吗? 三甲医院往往被视为医生职业发展的“金字塔尖”。三甲医院平台资源、科研机会、职称晋升、社会认可度,都让许多医生将其视为终极目标。三甲是光环,也是围城。有人向往,有人逃离。有人因压力过大、家庭需要或追求生活平衡,选择离开三甲,进入基层、民营医院甚至转行。但随之而来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一旦离开,真的再难回头
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 患者,女性,85岁,早晨起来不慎摔倒,右上肢体接触地面后,肢体活动受限,不能外展,到当地医院拍片检查为右侧肱骨外科颈骨折,骨折处成角移位明显,咋治疗好?
血透智慧管理系统有利于提高患者就诊体验吗? 最近不少医院都引入了学透通血透智能管理系,实现了患者自助接诊,同时血透过程中有预警功能,有效防控突发事件。此外自动进行周期性排床,让医护工作者从繁杂的排床工作中解放,还可根据医护的需求制定排班模板,一次排班就可以“一劳永逸”,减少了更多的人工操作,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
蓝色橡皮疱样痣综合征 作者:金莹莹马占龙来源:江苏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公众号(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基层医疗机构遇到发热病人怎么办? 现在**在我国反复以来,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规定不能处理发热病人,也不能***抗菌素类消炎药。那么遇到发热病人基层基层医疗机构怎么处理?不能处理病人叫病人到上级医院就诊,那么病人怎么去就是个问题。现在基层做法了解患者情况没有到疫区去过,自己到上级医院就诊。到疫区去过联系院领导,院领导再联系当地新冠肺炎
【中国卫生人才网】2022年 护士 执业 资格 考试考生须知! 中国卫生人才网发布了2022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生须知,小编专门整理了通知内容分享给各位考生,请各位考生详读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报名并参加考试!【通知原文】2022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定于4月23、24日举行,为确保顺利参加考试,请考生认真阅读以下内容。一、考试报名(包括网上预报名、现场确认和资格审核)
出勤和绩效工资挂钩吗? 我们医院出勤和绩效工资是不挂钩的,出勤和绩效不挂钩,我觉得也是比较合理的事情。没有特殊的情况,每一个医务工作人员都是非常自觉的,都是按时上下班的,几乎都是出全勤,如果不能够出全勤,多数是家庭有重大的事情,或者是自己身体出现了问题不能够上班的,这样如果扣掉职工的绩效工资,感觉到特别的于心不忍,我们医院
备考2022年检验职称考试情绪紧张烦躁?看看这几招帮你缓解! 2022年检验职称考试复习备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考生会出现情绪紧张烦躁,那应该怎么做呢?小编整理了几招!快来一起看看吧!制定学习计划将所有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量化,每天规定一个时间段学习,按时完成学习的进度,严格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定,复习提醒自己要集中注意力,这样就算复习内容再多,也能够
2022年全国统一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报名条件! 护士被称为白衣天使,是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按照规定从事护理活动,负责照顾受伤病人的安全与复康、及卫生教育的相关从业人员的称呼。想成为一名护士首先要通过护士资格考试,2022年护士考试报名有什么条件呢?小编和各位同学说说吧!?1628848185707​1、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
右美托咪定药物过敏罕见?护理麻醉应这样应对 关键疾病:左锁骨骨折Ⅰ型变态反应 现病史【一般资料】 男性,14岁,学生 【主诉】 不慎摔伤左肩2天余 【现病史】 患者诉2天前因外伤致伤左肩部,当即感患处疼痛,活动受限,不伴肢体麻木,无头痛,无昏迷呕吐史,无胸痛,腹痛,未作特殊治疗,急送入院,门诊拍片后以左侧锁骨骨折收入院,病程中精神好,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 自诉既往体健,芒果过敏
杨***铭 | 副主任医师 护理科 内科护理 浏览:20735
爱医热点:教科书式病例,医生有多想遇见?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最熟悉的莫过于教科书上的“标准病例”:症状典型、体征明确、检查结果高度吻合。然而,真实世界中的病人往往“不按常理出牌”——症状隐匿、表现非典型、多病共存,让诊断如同破案。因此,当某一天真的遇上一位“教科书式病人”,不少医生坦言,那一刻竟有种“久违的欣喜”。不是因为病情简单,而是终于
爱医热点:高年资医生该免夜班吗? 夜班,既是体力的考验,也是责任的体现。在医院的深夜走廊里,偶尔能看到年过半百的主任医师依然穿梭在病房之间,查房、处理急诊、指导年轻医生。他们已是正高级职称,技术精湛、经验老到,是科室的“定海神针”。有的因科室人手紧张,不得不顶上;也有的出于责任心,不愿把重担全压给年轻人。然而,当体力逐渐下降,家庭责
爱医热点:医生如何当好健康“守门人”? 过去,医生关注的是疾病本身——诊断明确、用药精准、症状缓解。而现在,越来越多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随访、生活方式干预、心理支持与风险预防。从急性期治疗到全周期守护,从被动接诊到主动干预,医生的角色正在悄然拓展。他们不再只是“治病的人”,更逐渐成为健康的引导者与陪伴者。然而,时间有限、激励不足、体系支持不
爱爱医:医生会帮同行解释吗? 当医生后,是不是会经历这样的情景:有时,患者家属拉着亲戚中的医生追问:“这方案是不是过度治疗?”“为什么不做那个检查?”;有时,是朋友发来病历截图,希望“帮忙看看有没有问题”。面对这些请求,有的医生愿意耐心解读,帮助家属理解专业逻辑;也有的选择谨慎回避,不愿介入他人诊疗。更复杂的情况是,当同行的处理
爱医热点:学医需要天赋吗? “学医靠努力还是靠天赋?”这个问题,始终在医学生和医生群体中流传。有人觉得记忆力强、反应快的人天生适合学医;也有人坚信,只要肯下功夫,再难的知识也能攻克。在解剖室里背到深夜,在病房中反复推敲诊断,在手术台前一次次练习,似乎努力才是这条路上最可靠的伙伴。但也有人发现,面对复杂的临床思维、紧急的判断决策
爱医热点:哪一刻,患者“治愈”了你? 医生每天在病房中穿梭,查体、开药、手术、沟通,总是那个给予帮助的人。但作为医护工作者的你,是否也曾被患者“治愈”?但总有那么一些瞬间,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个微小的举动、一次出乎意料的回应,却悄然抚慰了医生疲惫的心——原来,被治愈的,有时也是医者自己。那些被信任、被理解、被温柔以待的时刻,往往在不经意间
爱医热点:学医后,朋友问过你哪些离谱问题? 一旦身边人知道你学医,仿佛你就成了“行走的三甲医院”,各种健康问题扑面而来,而提问的时间,往往在饭局、聚会甚至深夜微信。“能帮我看看片子吗?”“这个药能不能吃?”“你是学医的?那我脖子疼是不是颈椎病?”“这体检报告上写‘钙化灶’严重吗?”问题五花八门,有的缺乏基本医学常识,有的拿着网络搜索结果来求证
爱医热点:医生的诊疗时间,够用吗? 在门诊诊室里,一位医生半天接诊三四十位患者,平均每位不到10分钟。这短短的时间,要完成问诊、查体、查看检查结果、解释病情、制定方案、开具处方,还要回答患者和家属的种种疑问。时间紧、节奏快,常常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而在病房,医生查房、写病历、下医嘱、与家属沟通、准备手术,每一项都耗时耗力。遇到危重病人
更多考试宝典
更多在线题库
更多近期会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