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腹泻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


      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主要特点为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的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及不同程度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病原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引起。肠道外感染、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过敏、喂养不当及气候因素也可致病,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常见病。
      小儿腹泻发病率高,据我国原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0.7次/人,5岁以下儿童年发病率平均为3次/人,患病人群庞大。 与此同时,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2010年最新的全球儿童死亡原因报告数据显示,5岁以下儿童,腹泻以9.9%的比例,位居死亡原因的第二位,仅次于肺炎。WHO和UNICEF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也重点提及了腹泻引发的死亡率,指出“与1990年相比,到2015年,5岁以下婴幼儿因腹泻导致的死亡率减少三分之二”,反应出世界对儿童腹泻引起死亡的关注程度。
      小儿腹泻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种不同的腹泻类型:
按病程分类: 急性腹泻(病程在 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程在 2周至 2个月)、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个月以上);
按病情分类: 轻型腹泻(无脱水,无中毒症状)、中型腹泻(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及重型腹泻(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糜、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按病因分类:感染性腹泻(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及非感染性腹泻(食饵性、过敏性、症状性、其它); 病毒以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诺如病毒norovirus、撒婆病毒sapovirus)、星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环曲病毒及冠状病毒多见;细菌以埃希氏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控场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较为常见;真菌以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多见)、曲菌及毛霉菌较为常见;寄生虫则以溶组织阿米巴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及结肠小袋虫等为常见。 腹泻的发病机制,目前主要分为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及肠道运动异常,而许多情况下腹泻的机制常常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