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业交流 > 艾滋病恐惧症心理干预浅谈

艾滋病恐惧症心理干预浅谈

2018-10-18 17:00 阅读:6255 来源:爱爱医 作者:张凤林 责任编辑:点滴管
[导读] 艾滋病恐惧症即恐艾症,主要指的是指一部分人群,对艾滋病知识不了解,对艾滋病过度排斥和敏感,在强烈的恐惧状态下,常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
近几年来,随着艾滋病的大力宣传,以及艾滋病疫情的发展,人们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越来越深,但同时对艾滋病的恐惧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关注和恐惧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预防艾滋病是有积极作用的。可一部分人的关注和恐惧程度都远远的超出了正常的水平,达到一种病态的情况,从而严重的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艾滋病恐惧症也日益引起了医护工作者的注意,虽然他们不是感染者,但会担心自己具有感染的危险,这些人大部分曾有过一些高危行为,由于担心自己感染了艾滋病而多次到有关机构进行检测。无论医生如何解释,他们总对阴性的结果表示怀疑,致使其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这无疑为开展艾滋病的防止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据估计,我国至少有50万人恐艾,每天以200人的速度增长,至少有1000万人有恐艾的风险。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不仅仅是由于对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的片面性认识和错误理解,相当一部分人和本身的性格基础,以及其他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尤其和焦虑障碍关系尤为密切。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可以是有过高危行为的人;也可以是没有过高危行为的人,恐惧完全出自自己的主观想象和联想。

一、什么是艾滋病恐惧症?

艾滋病恐惧症即恐艾症,主要指的是指一部分人群,对艾滋病知识不了解,对艾滋病过度排斥和敏感,在强烈的恐惧状态下,常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不少人认为,自己身体不适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了艾滋病,反复拨打热线电话咨询,或去***滋病抗体检测,却又总对阴性结果持怀疑态度,认为检测不准确。多次求医也难以缓解心理焦虑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

二、艾滋病恐惧症的主要症状

临床症状局要表现为:疲乏,出汗,皮疹,眩晕,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睡眠质量差等伴随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自主神经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会被患者错误地解释为艾滋病症状。

神经症性症状:
(1)焦虑症状,可表现为感到一阵阵恐慌,并伴有如上所述的某些躯体症状;

(2)强迫症状,包括强迫思维与强迫动作两种表现形式,前者可表现为患者反复思考艾滋病的有关病症或曾经发生过的危险行为,后者可表现为患者反复检查身体上的可疑体征;

(3)疑病症状,可表现为对某些常见的自主神经症状做出灾难性的解释,尽管经医生再三解释和多次血清检测结果都是阴性,仍然怀疑自己患上了艾滋病而反复求医;

(4)抑郁症状,可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自责,有时会出现**企图;

(5)恐惧症状,可表现为对接触艾滋病信息感到恐慌不安,害怕身边的物品含有艾滋病病毒,担心身边的人会把病毒传染给自己。患者可能表现出上述症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三、艾滋病恐惧症人群分类

1、焦虑型艾滋病恐惧症

主要表现为一想到或看到“艾滋病”这三个字及艾滋病的相关报道,就会出现紧张不安和烦躁;总是担心自己会感染艾滋病;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同时也可能伴有各种躯体症状,如坐立不安,往复走动,唉声叹气等。焦虑型艾滋病恐惧症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回避行为和逃避行为也不明显。

2、恐惧型艾滋病恐惧症

主要表现为恐惧,对艾滋病及其与艾滋病有关联的一切东西,都非常恐惧,对血液表现出极度的恐惧,对***人员、性工作者及艾滋病人表现出恐惧反应,对医院里的针具,公共厕所表现出恐惧反应,在接触到所恐惧事物的时候会出现心慌、出汗、肌肉紧张、颤抖等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症状。恐惧型艾滋病恐惧症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但回避行为和逃避行为较明显。

3、强迫型艾滋病恐惧症

这种艾滋病恐惧症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担心自己会被传染艾滋病,处处过分小心谨慎,极力回避各种可能被感染的场合,如不敢使用公共厕所,不敢接触血液制品等,而且伴有反复清洗行为,表现在当接触了自己认为可能被感染的物品后,需要反复大量的清洗,如洗手、洗澡、洗衣服、或者当自己认为可能携带病菌的人接触了自己的生活用品后,需要反复的擦洗,甚至需要用酒精甚至消毒液进行擦洗,严重的要带手套或口罩才能完成正常的日常活动,甚至终日闭门不出,严重损坏了患者的社会功能,患者可能知道这样完全没有必要(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但无力控制也无法摆脱,伴随强烈的内心冲突,非常苦恼,可同时伴有其他强迫症状,强迫型艾滋病恐惧症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但回避行为和逃避行为比较明显,社会功能受损严重。

4、疑病型艾滋病恐惧症

这种艾滋病恐惧症最为常见,总是认为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因此反复检查,四处求医,多次检查,结果为阴性仍不能消除自己的恐惧和担心,即使是权威机构的结果也不相信,怀疑检查过程的各个环节,事后反复回忆检查过程,如认为工作人员当时不够专心,认为检查时使用的器具没有消毒等等,整日奔波于各个医院。对和艾滋病类似的症状非常敏感,如一旦出现发热、全身无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就认为自己得了艾滋病,极度恐惧,如临大敌,万念俱灰。这种患者主要表现在反复求医,四处检查,不相信检查结果,顽固地担心或坚信自己已经被感染了艾滋病,也可出现回避或逃避行为,但一般不明显。这种恐惧症患者在我们医务人员的工作中是最常见的。

并不是所有的艾滋病恐惧症都可以简单的归到某一类,很多患者是多种表现同时存在,所以需要接受综合的心理治疗。

对于艾滋病恐惧症心理治疗是必须的,但很多患者早期一般不会想到接受心理治疗,很多人认为这不是心理疾病,自己的担心是完全正常的,尤其是那些有过高危行为的人。只有到多次检查之后,仍不能摆脱自己的担心和痛苦之后才会想到求助于心理医生。

三、艾滋病恐惧症产生原因和人群特点

艾滋病恐惧症“三要素”
艾滋病恐惧症心理干预浅谈
1、有过高危性行为的人

一方面,这类危险行为的确使感染艾滋病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行为是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许的,在内心深处他们经常受到道德的谴责和社会的压力,理智与欲望,道德与本能的斗争会使他们产生矛盾感、罪恶感和恐惧感,因而更容易出现艾滋病恐惧症。

2、艾滋病知识缺乏者

某些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不了解,或者是一知半解,认为只要与艾滋病毒接触就会感染艾滋病,不能认识到艾滋病的传播与其他疾病的传播一样,也需要特定的传播途径,同时还需要足够的病毒数量,因此出现不必要的恐惧。

3、某些心理素质差的人

对于某些敏感多疑、过分胆小、注重细节的人而言,更容易患艾滋病恐惧症。艾滋病恐惧症是反应他们性格缺陷的一面镜子。

艾滋病恐惧症人群分布情况,年龄绝大部分集中在16到50岁,以男性为主,几乎都是大专以上学历,企业白领、私营业主,学生甚至包括公务员和演艺明星,都属于社会认可度较高,并且占据了一定社会资源的人群。

同时,一些网络和谣言机制加速了艾滋病恐惧症的扩大化,由于艾滋病不能完全治愈,而且艾滋病的社会歧视严重,所以艾滋病总是让人谈之色变。而且艾滋谣言也不断的出现,大都会制造一场不小的社会性恐慌。比如“安全套的缝隙比艾滋病毒大得多,安全套根本防不了艾”的“科学说法”,“艾滋西瓜”,“滴血烧烤”,“阴滋病”等,更加加深了一些人的恐惧。

四、艾滋病恐惧症的干预治疗

这个主要是心理方面的治疗,由于恐惧症涉及了焦虑、强迫和疑病等多种神经症性症状,这就为心理治疗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临床经验。在临床上,可以参考上述神经症的治疗技术并结合艾滋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一些基本策略包括:

1、为患者提供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做出深度的解释,让其对艾滋病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2、要和患者多交流沟通,了解其内心的压力,尽可能的找出焦虑的主要来源;

3、将患者的各种症状重新解释为焦虑的自主神经症状,而不是感染了艾滋病的症状表现,并向患者说明这种治疗策略的基本原理,对症状重新解释,还包括对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生活压力的探知,并鼓励其正确地将焦虑的产生归因于压力源;

4、提供一些可以舒缓压力的方式方法,让其坚持长期的自我调节,尽量缓解其心理压力;

5、使患者有能力应对那些引发担忧以及强迫行为的情境,训练患者对身体检查实施自我监控,并向患者解释这些身体检查,尤其是对淋巴部位的触碰,其本身就可能会加重或者引发类似艾滋病的症状。

尽管对艾滋病恐惧症还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专家也对其做出过“疑病症”的诊断,有专家提出是“抑郁症”,但总体上,艾滋病恐惧症是一种混合性神经症。

在向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提供帮助的时候,除了向他们给予必要的信息支持外,更应该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将重点放在患者过去的行为历史、曾经出现或者正在经历的生活压力等方面,这样可以就避免了患者,由于重复的医疗检查所带来的大量的物质消耗,而从根本上解除了其疾病带来的精神痛苦。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