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北京确诊两例鼠疫!这些情况大家要弄清楚

北京确诊两例鼠疫!这些情况大家要弄清楚

2019-11-14 13:49 阅读:3614 来源:爱爱医 作者:点*管 责任编辑:点滴管
[导读] 目前,患者已在北京市朝阳区相关医疗机构得到妥善救治,相关防控措施已落实。
2019年11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2人经专家会诊,被诊断为肺鼠疫**。目前,患者已在北京市朝阳区相关医疗机构得到妥善救治,相关防控措施已落实。


事件传播后,引起了市民一定程度的恐慌。中国疾控中心13日发布消息称,两例输入病例发现后,北京市卫健系统已及时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病例进京后活动情况开展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可疑暴露人群进行了详细的排查,对接触者进行了医学观察和预防***药,对相关场所进行了终末消毒,同时加强了发热病人监测,此次疫情进一步扩散的风险极低。市民可正常工作、生活和去医疗机构就医,不用担心感染风险。



一、什么是鼠疫?

鼠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止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疾病,顾名思义是最严重的一种。和它并列在甲类传染病的只有霍乱。


乙类传染疾病的有非典、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脑炎、狂犬病、登革热等,这些都是都是令人胆战心惊的耳熟能详的名字。

显然,我们不难想象出甲类传染病的鼠疫有多可怕!

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组有关鼠疫死亡的数据,触目惊心:

公元6世纪第一次世界鼠疫大流行时,死亡一亿人。

14世纪世界第二次鼠疫大流行期,死亡3800万人。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世界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波及32个国家。

1900到1949年,是我国鼠疫流行高峰期,共有20个省市流行鼠疫,发病人数达115万人,死亡102万人。

二、鼠疫的传播途径

鼠疫是一种细菌感染导致的烈性传染病,其罪魁祸首就是鼠疫杆菌,通常这种细菌寄生在啮齿动物身上,如灰旱獭、红旱獭、长尾黄鼠等。随着它们的数量增多、活动范围增大,再加上作为传播媒介的蚤类大量繁殖,就使得人类被感染的机会大大增高。

鼠疫杆菌的主要的传播方式就是通过跳蚤叮咬传播,野鼠传家鼠,鼠蚤吮吸病鼠血液后,再附人体吸血,又传染给了人类,简单点来说就是【鼠-蚤-人】。除了这种方式,鼠疫患者痰中的鼠疫杆菌还可借飞沫以【人-人】的方式传播。

此外,直接接触病兽的皮、血、肉,吸入染菌尘土、进食未煮熟野生啮齿动物等,也有感染的可能。

三、感染鼠疫会出现什么症状?

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

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可以将鼠疫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轻型鼠疫和其他少见类型鼠疫。

轻型病人表现为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可能伴有化脓。

腺鼠疫最为常见,除全身症状外,主要表现为急性淋巴结炎。在蚤叮咬的局部出现疼痛、红斑,可以形成疱疹、脓疱甚至发展形成疖、痈。叮咬附近区域的淋巴结出现肿大、疼痛,治疗不及时可以迅速化脓、破溃,使病人疼痛难忍,无法活动。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腹股沟区的淋巴结,其次是腋下、颈部及颌下的淋巴结。

肺鼠疫病人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胸痛、咳嗽、咳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和发绀迅速加重,抢救不及时2到3天内死亡。

败血症型鼠疫最为凶险,病人出现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有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便血、血尿等。病死率几乎达到100%。

四、鼠疫预防止疗

1、消灭病原体

早期应用有效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常用药物都大家熟悉的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环丙沙星等等。

2、管理传染源

隔离患者,灭鼠、灭蚤,彻底消毒病人排泄物,做好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患者排泄物和分泌物应用含氯石灰或者甲酚皂液彻底消毒。

对于疑似或**,坚持就地、就近原则。予以单间隔离;条件不允许的,可对同类型鼠疫病例进行同室隔离。

直接接触者是指在无有效防护状态下与疑似、**或相关病例尸体近距离接触且有可能感染鼠疫的人。应对直接接触者单独隔离状态下进行医学观察。

3、切断传播途径

疫区环境消毒,灭鼠灭蚤,做好个人防护;

4、早期识别症状,早诊断、早治疗。

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的人员,应尽早预防用药。可服用磺胺制剂,成人首次2g,其后4-6h服1g,一般连服5日。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