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1980|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1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间下载等内容,是中国第一中医中药***。+ o+ L# k! f% c6 S7 B
    从自己记录医案到爱爱医发帖讨论,从爱爱医在医学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再到自己第一本拙著的即将出版,这些年来都少不了爱爱医共同陪伴和成长,在这里不仅让我认识了好多素不相识的***好友,更让我在爱爱医中不断的获得了受益终生的丰富知识。这一年来基本没来过爱爱医了,因为近一年来确实太忙了,故将偷闲记录的点滴发帖于此,与各位爱友共同学习,望斧正。


其医案可参见拙贴:妇科临证札记






    1、妇科歌括总论

    2、入门之阶   宗湿分辨治带下

    3中西贯通   分期分型治慢盆

4明察色质   高效方药治崩漏

5衷中参西   病证双辨治不孕

6、妇科病案选析

43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评分

参与人数 1专业分 +1 收起 理由
广阔天空 + 1 谢谢,慢慢细看!

查看全部评分

收到43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1-3-10 17:20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傅青主女科校释》祁刻本眉批:妇科一门,最属难治,不难于用方,难于辨证也。”临证日久越发觉得其理其意之深远。初涉中医妇科时自认为能辨其寒热虚实,熟背方剂药性,方可治其妇女之疾。久之方悟只能治病之一二,所遇缠杂之病却无从辨证选方。忆刚从部队退伍回家从医之初,战友之妻因“慢性盆腔炎”来诊,因病延日久,缠绵难愈,因本人初涉此类病例,用药几次效果均差,总觉无从辨证用药,故自己不敢再行治疗,希望另请高明。也正是因为这次治疗的彻底失败,使我更关注于盆腔炎的辨证与治疗,也再一次的意识到做足基本功的必要性。
        在妇科的学习和临证上,我是有相当的优越性的,我的先祖来到湖南宁远之时,就是从一担药筐,三个手指头起家而名遍周边。祖上几代都不乏学医者,而我的爷爷早年从教,因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麻疹水痘肆虐,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亲人及周边患儿的因病而去,毅然改教从医,再度担起了家族中医之业,并为当地的麻疹控制与治疗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而我的父亲也是在爷爷的带教下,学起了中医。也是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中医在妇科病的治疗上,显示出了极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并总结出了一套对经、带、胎、产较为成熟的诊治方法。于是在这行医十余年之际,将家学及自己的一些得失整理在案,但因虑于自己才疏学浅,怕写不出家学之意,常言:万事开头难。现就从家学所长的妇科证治开始,结合现代医学及本人临证所悟,整理如下:
3# 板凳
发表于 2011-3-10 17:21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1、妇科病总括:
妇科病位多肝肾,气血寒热详辨证,
瘀阻痰湿细分清,妇女顽疾痰瘀最。
        欲治其病,必先治其本,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故治病必求于本。”妇女之病,同样要求之于阴阳,阴阳明晰,辨之过半。而妇女之病位多责之于肝肾,肝藏血,主疏泄。肝对血的藏泄与妇女月经、胎孕、产乳的生理活动关系密切,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而妇科疾病大多与肝的疏泄有着必然的联系,故临床肝郁之证多见,如肝气郁滞、肝郁化热、肝经湿热、肝血不足、肝阳上亢等等。考肾主藏精,又为“先天之本”,肾的病变对妇科疾病的演变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一些疾病久治不愈,穷必及肾,此时从肾论治,辨其阴阳,查其亏损,依法而治其效显著。而肝与肾同为下焦,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中精气充盛,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血满盈,则肾精有所化生,也即“乙癸同源”。且肝郁肾虚之证可见于妇科各种疾病当中,从而临床治其妇科棘手之疾,多考虑从肝肾论治,疏肝、平肝、清肝、补肝,再结合滋肾、补肾、温肾多法施治,如滋水清肝饮,归肾丸,定经汤都是肝肾同治之名方,辨证用于临床效果较为突出,故治其肝肾而欲使其肝肾藏泄有度,阴阳平衡。
4
发表于 2011-3-10 20:05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等待更多精彩
5
发表于 2011-3-10 21:52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向先生学到很多,如果书出来告诉一声,谢谢
6
发表于 2011-3-11 11:37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气和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气为阳,血为阴,两者关系密切,相互滋生。明辨气血,也是掌握妇科疾病因气血失调而产生多种疾病的根本,而妇女的经、孕、乳均以血为用,致使机体常处于阴血不足、气偏有余,气血相对不平衡状态。可见女子以血为用,以血为本,然血赖气行,故需辨清其孰轻孰重,侧重于补血兼以益气,或益气于补血,或益气以化瘀、或理气以祛瘀,或者气血双补等等。但无论何种治法,都必需在辨证的基础上,明白属血病还是气病,血病不离血热、血虚、血瘀,气病又分气虚、气滞、气逆、气陷;且气病可以及血,血病可以及气,其结果往往可导致气血同病。可见,明其气血,方可明其病机,再结合脏腑经络之属,病机病位明确,方可执简驭繁。
7
发表于 2011-3-11 11:38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寒与热,阴阳对立,两者皆为淫邪致病因素,虽六淫均可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但因妇女以血为本,其寒、热两邪易于与血相搏而致病,且寒热又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故明晰属寒属热,即可统帅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在妇科的寒热病上,又以血寒和血热证为多。血寒多见:经水后期,经量少,经色黯滞有块,经行小腹冷痛,闭经,痛经,不孕,癥瘕等病,可表现为:虚寒者,下腹绵绵而痛,喜温喜按,舌质淡,脉沉细无力;实寒者,面色青白,小腹冷痛,喜温,拒按,舌黯,苔白,脉沉紧。血热多见:经水前期,经期延长,崩漏,(实热者经量一般较多,虚热者经量较少,)胎漏,胎动不安,恶露不绝等。一般表现为:面红唇赤,口干或咽燥,发热,心烦胸闷,头痛面赤,舌质红,苔黄或少苔,脉数或细数。而临床对于属寒属热,如症状典型,易而辨之,而很多病例在辨证时似寒似热,极难分辨。如临床多见的慢性盆腔炎,其寒热表现都可出现腹痛、带下,而全身症状可表现不明显,且多数病例都经过长期的抗炎治疗,有时见其带下稠而多,腹按之稍痛,用疏肝清热治疗后,症状不仅不减,带下反而更多,腹痛未减,这就存在寒热未明之因,改用温阳祛湿之法而效果显现。当然,临床上寒热并现也比比皆是,如围绝经期综合征之阴阳两虚型,用二仙汤寒热并用以温补肾阳,清泻肾火。缠绵难愈的寒热错杂带下病,用乌梅丸寒温并用而取效。可见,辨别寒热还是治疗时使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8
发表于 2011-3-11 11:39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瘀、痰、湿三者不仅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而在妇科病中直接或间接的伤及到子宫、胞脉、络脉,亦使妇科疾病的病情错综复杂。特别是现代医学的不孕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慢性盆腔炎等棘手疾病中,往往都同时存在着瘀、痰、湿三种病理产物或因素,所以,要使辨证准确,治疗应手,必需要对瘀、痰、湿有深入的了解与辨识。
   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瘀血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由于瘀血具有“浓、粘、凝、聚”的特点,易阻于冲任,蓄于子宫、胞络之间而发生妇科疾病。且妇女经、产的生理特点更易于瘀血的形成,各种致病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逐渐形成瘀血,所谓“久病多瘀”。从而,临证仔细查辨瘀血之存在,或未病先防,或既病防变,是诊治妇科病的关键环节。血瘀多表现为:小腹痛痛,或有盆腔包块,肌肤甲错,口干不喜饮;舌质黯红,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妇科方面多表现为:经量多少不一,经色紫黯,有血块,经行腹痛,经行身痛。病证如:异位妊娠,产后胞衣不下,恶露不下或不尽,产后身痛,不孕,癥瘕等病。其中舌脉亦是做到未病先防的必要手断,临床上有许多妇科病患者全身症状未表现出瘀血,但通过舌脉的诊断,辨为瘀血作祟,而尽早运用活血化瘀药而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也可通过舌脉而臆断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甚至癌症的早期发现。
        痰,在妇科病的病因当中同样是一种广泛的致病因素,广义的痰包括了痰和饮,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而痰的产生多由外感六淫、饮食所伤及内伤七情等引起肺、脾、肾各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肺主治节,若肺失宣肃,津液不化,则可凝聚成痰;脾主运化,脾胃受伤,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则可凝聚成痰;肾司开阖,肾阳不足,开阖不利,水湿上泛,亦可聚而为痰。临证多以痰多、苔腻、脉滑等为主症。细化到妇科病证方面,可表现为月经稀发量少,或闭经,经期延后,带下量多质粘稠,经行情志异常,妊娠肿满,不孕,癥瘕等多种疾病。全身症状可见:形体肥胖,胸胁满闷,呕恶痰多,嗜睡懒言,舌体胖大,苔腻,脉滑等。同时结合现代检查,亦可早期发现痰饮的存在,比如经B超检查为多囊卵巢,盆腔积液,卵巢囊肿等病证时,无论舌脉是否出现痰的存在,治疗时都要侧重于化痰之法,临床效疗倍增。
        湿,不仅为六淫之邪,也是妇科病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湿为阴邪,性重浊粘滞,常先伤于下,易阻遏气机。而妇科之子宫、胞络均位于下而最易受击,故湿邪下注冲任,伤及带脉而发生妇科疾病。湿又有内外之分,妇科病多以内湿为主,内湿多责之于脾胃的失调,如素体脾虚,饮食不节,损伤脾气,或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土,脾伤则运化功能失常,遂致湿从内生。而湿留滞于体内或从热化,结为湿热,或从寒化,聚为寒湿,或为肿满。湿邪致病在妇科病中,又以带下之病为常见,也是导致带下病的主要原因,并涉及到肝脾肾三脏,而其它许多妇科病大多出现带下的异常,也都表现出夹湿的症状。这时结合舌脉,辨其带下的性质就至关重要,如带下量多、色白如唾者,多属脾虚湿盛;舌淡清稀如水者,多属阳虚寒湿;带下色黄或赤、淋漓不尽者,多属肝经湿热;带下如脓如酱,气味恶臭者,多属湿毒。而在湿邪的辨证治疗当中,对于湿邪的寒热转化必需要引起重视,以避免过用寒凉易于寒化,妄加温燥易于热化。因为湿邪进入人体后,根据人体脏腑功能的不同、禀赋之强弱以及治疗失当而转化,可从阴化寒,也可从阳化热。这也是临证时辨证处方用药最容易出现寒热难明之处,诚然,能辨其湿邪致病,更要辨清其属寒属热之性,才可做到心中有数,方药的对。

3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3朵
9
发表于 2011-3-11 11:39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在实际病例上,其病因及致病因素很少是单独存在的,往往相互影响,逐步演变,甚至难解难分。从痰与湿而言,基本上都是同时出现致病,因两者均为阴邪,重浊粘腻,且都与肺、脾、肾脏的气化功能有关,故临床总以痰湿阻滞,痰湿下注证型为多;因痰湿又可阻滞气机,致气郁不畅,血脉阻滞成瘀。而痰和瘀也如一对形影不离的敌人朋友,皆来源于津液,二者在一定范围内或某些发生发展阶段可以说是同物而异名,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同在。二者又常常是相互促进,故有“痰血同源”、“痰血同瘀”和“痰瘀同治”之论点。故而,痰和瘀的同时出现,更成了许多疑难病症的共有特点,也为我们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提供了有力的辨证点。移之妇科病的诊治上,痰和瘀也同样是大多数妇科顽疾的主要病证,辨治时可根据病情之侧重,病之形成原因,分清主次缓急,明确以化痰或治瘀为主,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0
发表于 2011-3-11 11:54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顶一顶,,,,,
11
发表于 2011-3-11 12:49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向先生学到很多,如果书出来告诉一声,谢谢
顶一顶慢慢看,谢谢了
12
发表于 2011-3-11 16:09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2011年全国医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
  五、已获得临床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并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中医专业学历或者脱产两年以上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或者参加过省级中医(药)行政部门批准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并系统学习了中医药基础和中医临床主要课程的,可以申请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已获得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并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中医专业学历或者脱产两年以上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或者参加过省级中医(药)行政部门批准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并系统学习了中医药基础和中医临床主要课程的,可以申请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我2004年过临床助理,2010年过临床执业,09年1月中医脱产本科毕业,
问今年能否考中西医执业医师证?
刚才给市卫生局医政科打电话咨询;好像说是不能,理解不了···
13
发表于 2011-3-11 16:11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望爱友们分析一下!!!谢啦!!!
14
发表于 2011-3-11 16:14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2011年全国医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
  五、已获得临床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并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中医专业学历或者脱产两年以上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或者参加过省级中医(药)行政部门批准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并系统学习了中医药基础和中医临床主要课程的,可以申请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已获得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并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中医专业学历或者脱产两年以上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或者参加过省级中医(药)行政部门批准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并系统学习了中医药基础和中医临床主要课程的,可以申请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我2004年过临床助理,2010年过临床执业,09年1月中医脱产本科毕业,
问今年能否考中西医执业医师证?
刚才给市卫生局医政科打电话咨询;好像说是不能考中西医专业!!!理解不了···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彩色的风+1 不知道报了名没有?这是可以报考的哦。我就曾经报名考过,但是没有去参考,懒得看书,没有压力
收到1朵
15
发表于 2011-3-12 12:05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2、入门之阶  宗湿分辨治带下
带下为病最常见,湿热加味二妙汤,
脾虚湿热易黄着,肝虚脾湿归芍散,
带下色青肝郁滞, 加味逍遥专方治,
脾虚湿盛参苓术,寒湿下注附子汤。
   
     做一名医生,无论您是西医,还是中医,临床上总会有相当多的妇科病人就诊,而在接诊的妇科病人中,以白带增多或色味异常求诊者又占据多数,且大多数妇科病中又多同时存在白带的异常,欲要提高中医妇科门诊量,首先要在带下病的诊治上下足功夫,故必须对带下病的病因病机深入分析,不断提高诊断水平,针对性的运用高效方药。
        俗话说“十女九带”,可见带下病是妇女多发病及常见病。排除生理性带下的无色无臭、粘而不稠的少量液体外,伴有带下量的增多,色质气味的异常,一般均示为病理性的白带。带下的治疗历来方法方药众多,各有所长,但本人一直推崇傅山治带思路和方药。
        《傅青主女科》带下病篇讲到“夫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以约束而病此患,故以名之。”可见带下病的主要原因是由湿邪引起,同时也涉及到脾肾肝三脏,而且与带、任脉最为相关,所以治疗方法要始终贯通祛湿之法,又由于湿邪成因不同而治法也需依证而取舍。《傅青主女科》将带下治法分为五种带下而治疗,用于临床据证对方用药,甚为佳效。家学也极推崇傅氏之学识,如用易黄汤治黄带,必辨证为脾虚湿热为妥方效佳,加味逍遥散治青带而无他方所能过之。但疾病之变,病情之杂,时有治不得法,也有辨证不妥,也有方不对证,但终归学成方,而不能执成方,应学其路,领其意。从而,明确带下的性质,分清疾病的寒热虚实,辨清脏腑经络归属,方可胸中有方,笔下有路。
结合家学及本人的临床实践应用,大体上将带下之病分为六种证型,即:湿热下注、脾虚湿热、肝虚脾湿、肝郁脾湿、脾虚夹湿、寒湿下注。但其证型在一定的条件或某些因素作用下,随病情及用药后的转变,又可多种证型相兼,相互转化,但其疾病的性质总以向热的方向发展为多,所以,务必注意其寒热转化,寒热错杂,避免寒者更寒,温者更温,治不得法。现就本人所学分述于下:
16
发表于 2011-3-13 16:30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1、湿热下注型  本型临床常见,大多数体质较好,起病时间不长,呈见出“实”、“热”的证侯。西医则多见于急性**炎,宫颈炎,急性盆腔炎。可见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有臭味,或带下如**样,外阴瘙痒。全身症状可有可无。舌质可正常或红,苔腻或黄腻,脉滑或兼数。
        习用家传加味二妙汤为治,药由黄柏、苍术、薏苡仁、土茯苓、生龙骨、生牡蛎、木槿花、白头翁(药物用量详见于病案举例,随证增减)组成。方取二妙散清热燥湿,专清下焦湿热为君,生薏仁、土茯苓、白头翁、木槿花四药,清热解毒利湿止带,性虽寒而不凉,助二妙清热利湿为臣,生龙骨、生牡蛎收敛固涩为佐,取生者不仅有收敛之功,更取其通利之性,张锡纯之清带汤即用生龙骨、生牡蛎二药,配茜草、乌贼骨以收涩开通并用,本方即以清热利湿之味配龙、牡而清、利、涩三法并举,共奏清热利湿止带之功。(木槿花考属性寒,味苦,甘,平。此药临床用之较少,但此药在当地民间应用较多,一般多用于带下病,有单用此药者,也有与本地叫“一白二白”(学名应叫三白草)的同煎服治带下病,效果可见。也常用于治疗痢疾,多与生地榆同用。此药不当清热利湿,还有收敛之功,故常用于湿热下注之证,效果较佳。)
        常用加减法:带下时间长或夹血丝者,可加茜草、海螵,或大、小蓟;湿热重者,加龙胆草、栀子;伴小腹痛者,加柴胡、白芍;伴脾虚者,可加山药、茯苓;痛经者,可加郁金、玄胡。
        加味二妙湿热治,苍柏薏苓木槿翁,龙牡通利兼收涩,加减运用在心中。

2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2朵
17
发表于 2011-3-15 12:45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2、脾虚湿热型  本型临床亦多见,患者体质一般较好,起病时间稍长,或素有脾虚而感湿邪,湿郁化热,或因任脉湿热入侵,下注成带。呈现出“虚中夹实”的证侯。西医病多见于**炎,宫颈炎或糜烂。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相兼,质粘稠而腥臭。全身多表现为面色淡黄,腰腿酸软,或饮食减少或大便溏,小便黄;舌苔可黄,脉濡数。
《傅青主妇科》有:“妇人有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也。夫黄带者,乃任脉之湿也。”“法宜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则庶几矣。方用易黄汤。”而本证型之治法,本人即用傅氏易黄汤,以健脾燥湿,清热止带。方由:芡实、山药、黄柏、车前子、白果五味药组成,加减法常据脾虚或湿盛之侧重而调整山药、芡实与前仁、黄柏的剂量,并随证按家传二妙汤常用加减法加减应用。此法既能健脾化湿,亦能清热燥湿,使邪有路而带自止。
18
发表于 2011-3-20 11:45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3、肝虚脾湿型  本型临床所见多为慢性盆腔炎期,B超检查大多数患者有盆腔积液。患者体质大多数较差,易疲劳,病程较长,带下常年皆有,甚为烦恼。呈现出“虚”的证侯。西医病多见于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带下量时多时少,色白,或稠或稀,终年不绝,经前常感腰腹酸胀痛,经色黯,有块。全身症状突出,常觉头晕目眩,身体易疲乏,甚者面目浮肿或肢肿,小腹隐隐作痛或胀痛,腰酸腿乏。舌暗苔腻,脉细或弦。
带下日久,其证因亦杂,治法亦难。究查其因实包括湿、瘀、痰三种致病因素,病时日久,气郁不畅,必及于肝,肝病及脾,久而肝血渐虚,脾亦为湿困。养血调肝、健脾利湿方为正法,家学窃《内经》及仲景之法而治。
方用当归芍药散合四乌贼一芦茹汤,基本方为: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5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白术15克、海螵蛸15克、茜草10克、巴戟天15克、薏苡仁30克。
方意用当归芍药散调和肝脾,四乌贼一芦茹化瘀止带。正如班秀文先生所言:“治带不忘湿、治湿不忘瘀”,其证用当归芍药散已较的对,而再合四乌贼一芦茹,更取其海螵蛸味咸走肾,性温达肝,又可收敛止带;茜草走肝经而活血祛瘀,增强归芎活血之力,二药合用可破宿生新,收敛与通利并举;用薏苡仁更加强苓、泽、术淡渗利湿之力,又可健脾;用巴戟温补肾阳,且能调奇经,正合四乌贼一芦茹丸用雀卵温补肾阳、调子脏之血意。合用后其补血而不滞,调肝兼补肾,健脾更利湿,利湿而治瘀。随证加减运用,如腹痛者重用白芍至30克,可合金铃子散;脾虚明显者可重用白术30克,再加党参10克;如经西医检查有囊肿或肌瘤者,可加黄芪15克,三棱、莪术各6克。
19
发表于 2011-3-30 15:42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4、肝经湿热型  本临床亦时见,此型与湿热下注型基本相似,而病之程度又较其重,患者体质相对较好,也多呈现“实”的证侯。西医多见于急性**炎或宫颈炎,急性盆腔炎,或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粘稠不断,其气腥臭;全身症状可表现为胸胁胀闷,口苦咽干,头胀或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傅青主女科》:妇人有带下色青者,甚则绿如绿豆汁,稠粘不断,其气腥臭,所谓青带也。夫青带者,乃肝经之湿热也。”因湿热循肝经而下注于阴器,而致带粘稠色黄,甚则色青如绿。正如“《傅青主女科》:正以其乘肝木之气化也”。治宜疏利肝气、清泻肝火、利湿止带之法。方用傅青主加味逍遥散加味:茯苓15克,白芍15克,柴胡3克,生甘草15克,茵陈10克,陈皮3克,栀子10克,萆解10克,薏苡仁15克。如确系肝火旺盛而口苦咽干,心胸烦躁者,可加龙胆草、黄芩、丹皮,但需中病即止。
现时之人治此证,皆然以龙胆泻肝汤泻其肝经湿热。而家学旨言本方清肝经湿热确为效方,然该方药味多苦寒,易伤脾胃,因“冲脉隶属于阳明”,“冲为血海”,又“女子以血为用”,故脾胃的盛衰,直接影响到女子气血的盛衰及疾病的转变。而以加味逍遥散再加味而治此证,既可清肝利湿,又可顾及中州,傅青主谓“逍遥散最能解肝之郁与逆,郁逆之气既解,则湿热难留”。傅氏之加味逍遥散,即逍遥散去归、术、姜、薄,加栀子、茵陈、陈皮而成,去姜、术,因虑其守中,更助湿生;而去当归之意,《傅青主女科校释》祁刻眉批:“脾土喜燥,而恶湿,土病湿则木必乘之,木又为湿土之气所侮,故肝亦病。逍遥散减去当归妙极。”去当归之妙,又妙在何处呢?而龙胆泻肝汤也同为清肝泻火之剂,用当归之意在配生地滋阴养血,恐再耗其阴;逍遥散用当归配白芍,既养肝之阴,又疏肝之气,使肝气充盛调达而调畅月经。而本方之所以去当归,因其性甘、辛、温,甘性滋腻脾胃,辛温发散助阳,于湿于热皆不宜之。故方中用柴、芍疏肝解郁;而柴胡只用3克,其意在使柴胡微升,以引少阳生气,上中二焦之郁结可使条畅;茯苓、陈皮行气化痰湿;山栀既可清利下焦湿热,又可清泻肝经实火;用茵陈清利湿热,助山栀之力;甘草重用一则调和诸药,一则取其清热解毒之功;柴胡、陈皮之对,既可疏肝气,又可理脾气,肝脾既和,何患湿之犯;用萆解、薏苡因二者清利下焦湿毒,排痈脓而祛湿热。共奏清肝泻火、利湿排毒之功。
20
发表于 2011-3-30 17:00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顶一顶,,,,, 期望老师可以出书
21
发表于 2011-3-31 10:22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敬佩,敬佩,敬佩,真正的中医人。
22
发表于 2011-4-6 20:46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认真学习,特别是带下病,临床很多见,只是确实有点复杂,这么详细描述总结的很少。
23
发表于 2011-4-14 15:49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这种活动很有意义!支持!
24
发表于 2011-4-15 00:30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记号,慢慢学习
25
发表于 2011-4-15 01:21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受教了,真是受益匪浅!鲜花送上。
26
发表于 2011-4-15 11:53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学习了,谢谢。
27
发表于 2011-4-15 15:00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三、中西贯通
分期分型治慢盆

慢盆腹痛或带下,日久带下虚湿瘀,

热用四逆或丹栀,虚弱归芍又建中。

盆腔炎虽为西医的病名,但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摸索与临床经验的总结,中医在盆腔炎,特别是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疗效显著的理论与经验。中医对本病临床特征的描写散见于“带下病”、“腹痛”、“癥瘕”、“产后发热”、“不孕”、“热入血室”、“经前诸证”等病证。且中医对上述病证的治疗又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显著特点及效果,故为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显著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人临证十余年来,在家学的基础上结合各家学说及经验,对本病的治疗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论及治法,用之临床愈者甚多,且所治大多数病例为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无效者,因慢性盆腔炎之治又有同于带下病之病因,故又当宗其带下病治法。

盆腔炎在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慢性两种证型,本人通常将其分为三种证型辨证论治,即:急性盆腔炎、亚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三种。中医证型主要从湿热壅盛、湿热内结、湿热瘀阻、肝郁脾湿、肝虚脾湿、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湿瘀滞八类。盆腔炎临床所见多以腹痛、带下、月经异常为常见,大多经辅助检查确诊,且在慢性盆腔炎疾病当中多数伴有盆腔积液。急性和亚急性期一般属实属热,慢性期一般虚中夹实,其治则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急性期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活血化瘀为辅,但因其病急,多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期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相兼;慢性期以扶正为主,祛邪相辅,但大多慢性期临床表现仍以实证多、虚证少,即使表现明显的虚证,也当据证加入祛邪之味,灵活采用扶正以祛邪、祛邪以扶正或扶正祛邪并用的治法。

慢性盆腔炎的产生大多数是在正气不足、即抵抗力低下的情况下,由于生活不洁、或外来因素的损伤而引起;也有一部分是因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转变而来。在急性和亚急性期,对于中医或西医而言,其诊断分型治疗都相对较易;而慢性盆腔炎因其证型参差复杂,起病时间较长,及其经带胎产的影响,在辨证、用药及治疗时间上都呈现出了中医所谓的“疑”、“难”之证。故而了解其发病机理,掌握其证侯特点,四诊合参辨证分型,灵活运用治疗方法,合理使用高效方药,绝大部分疑难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本人在其辨证上,始终抓住“虚”、“湿”、“瘀”三个证侯要点,经十余年临床不断治疗总结,绝大部分的慢性盆腔炎都存在其三种病因,也正符合“久病多虚”、“久病多瘀”、“夫带下俱是湿证”之理。

《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妇女因为经、带、胎、孕、产的特殊生理特点,凡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外来因素的直接介入,可间接或直接损伤冲任等脉,形成冲任的病理改变。又因为女子以血为用、以血为本,妇女的月经、妊娠、分娩、产褥、哺乳等生理活动,均以血为用,致使机体常处于阴血不足,气偏有余,气血相对不平衡的状态。《灵枢·五音五味》篇云:“妇女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故而妇女之病总以血病为多,血的不足又影响到气的病变,慢性盆腔炎之虚也不外气血不足之证,多见于脾气虚、肝血虚,穷必及肾,又肝肾同源,脾肾为先后天之本,而见肾阳虚之证。于证可见面色萎黄、或黯淡,易疲劳、或疲乏无力,头晕,手足麻木,腰骶酸痛,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小腹下坠于疲劳或经前、经期加重等等。治法上多采取健脾益气、补肝和血、温肾补阳或调和肝脾、滋补肝肾、脾肾同治等法,随证加减运用。

慢性盆腔炎的病因当中,湿邪是该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往往湿与瘀同时并举侵入于胞宫、胞络,导致冲任带脉的功能失调,故而绝大多数患者都可见带下增多或质的异常,而且多数患者经B超检查都提示盆腔积液的病状。从湿的产生与变化来讲,湿性重浊粘滞,易于下趋冲任脉,冲任一为“十二经之海”,一为“阴脉之海”,皆为多气多血之脏,又二脉均受后天之本脾胃的濡养,故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水湿制约失常而泛滥,故《内经·百病始生篇》曰:“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也即湿邪起病或久之多趋于下。然湿有寒热之分,常随体内阳气之盛衰变化而热化、寒化,热化则为湿热,寒化则为寒湿。故《景岳全书》曰:“辨治之法,其要惟二,则一曰湿热,一曰寒湿,而尽之矣。”临床所见其慢性盆腔炎之湿,又以热化者为多,寒化者则较少,有时即使带下见清稀如水,又有恶寒之症,采取温阳化湿治疗后,往往易出现湿郁化热之现,临阵改弦易辙,清其湿热而好转。《医林绳墨》引丹溪言:“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常八九”,故治慢性盆腔炎之湿,多重之于湿热,据证湿热者用苦寒清热利湿之法;寒热不显者,可甘淡渗湿以利之;确为寒湿者,以温阳化湿之法确为正治,但亦中病即止,务必治湿当健脾,脾运湿亦清。对于湿的辨证,临床除重视症状外,舌脉尤为重要,一般于舌的中根部可见其腻厚苔,即使没在明显的外在表现,绝大多数患者仍具有此舌象,治疗时就要侧重于利湿的治疗;从脉象来讲,即使有明显的湿证,也很难触到典型的濡脉,而滑脉的出现频率极其高,特别是双尺滑脉明显,且多沉细滑,这也符合“痰湿同源”之理。如果其双尺沉滑而应指明显者,多有盆腔积液的存在,并多伴有腰腹酸胀痛,经B超检查多可确诊,故舌脉的诊断可以在用药时做到有的放矢,能明显提高疗效。

慢性盆腔炎的致病因素到底是湿还是瘀为重呢?从理论上来讲,两者都相互影响,湿可致瘀、瘀可致湿。而本人觉得瘀的病变,才是慢性盆腔炎病情缠绵、久治难愈、及痛则不通的重要原因所在。证之临床无论属于何种证型,其瘀的病变或多或少总是存在于该病当中,本人在治疗当中活血化瘀法也始终贯串于整个治疗过程。故而在十几年临证中,极力重视慢性盆腔炎的活血化瘀治疗,瘀重者皆以活血化瘀为主,清热解毒利湿为辅,在治瘀方中又十分推荐王清任的血府逐汤,本方活血祛瘀而不伤血,解郁舒肝而不耗气,又集桃红四物汤和四逆散于一方,其活血祛瘀而不温,疏肝解郁而不燥,恰适合慢性盆腔炎瘀生内热,肝郁气滞之病机;如湿热重者加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血热明显者加丹皮、栀子。至于瘀的病变,临床极易辨认,本来该病就以瘀的病变为主,只在查其瘀的轻重,病的缓急。除了典型的症状如经前腹痛加重、经来色黯有块、面色黯淡等,舌脉的辨别也极为重要,大多患者舌质暗或紫,舌下静脉明显增粗发紫,重者舌边有散在的瘀点,舌下瘀点明显;脉象多表现为弦、细、涩,而尺部独现涩时,其瘀血更重,大多数患者又存在了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甚至癌变的可能,这时其舌象瘀的变化更大,着重以化瘀治疗为主更显重要。

由于急性盆腔炎来势急、病情重、转变快,往往都以西医治疗为主,受本室条件及现时医疗环境等因素影响,本人治疗此病病例有限,故着重以亚急性和慢性盆腔炎治疗经验为主介绍。


28
发表于 2011-4-16 22:07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一下没看完,收藏了继续看。多谢分享
29
发表于 2011-4-23 22:06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谢谢楼主。曾有位老中医把脉说肝郁血虚。后来做妇检:慢盆。(大夫啥也没说直接开方,我很困惑)
也想请教楼主验方:从中医角度看我属于哪种慢盆类型?
附方:当归12 连翘 赤白芍各12 皂刺12内金12败酱草18元胡18香附12生蒲黄12炒灵脂12丹参30川断18甘草6制乳没各6柴胡12生苡米18炒山药18炒白术12
灌肠:连翘15赤白芍各15当归15败酱草18制乳没各12元胡18丹参30透骨草12
30
发表于 2011-4-25 18:27 | 只看该作者

杏海拾零——妇科扼要

回复 29# 麦琪的礼物007

你已经说老中医辨证为肝郁血虚,而从其方药组成来看,应是从肝郁血瘀湿热为制,其方用了逍遥散、失笑散、活络通灵丹,再加清热解毒之味,不知你用药效果如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6 07:0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