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人权意识时代 “父权式”医患关系面临挑战

人权意识时代 “父权式”医患关系面临挑战

2015-03-31 09:48 阅读:2587 来源:环球医学咨询 作者:老* 责任编辑:老者
[导读] 俗话说,医生是病人的救命恩人,病人是医生的衣食父母。从古到今,当医生的人都怀有一颗治病救人的初心。而社会发展至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权利意识正在逐渐苏醒和膨胀

    俗话说,医生是病人的救命恩人,病人是医生的衣食父母。从古到今,当医生的人都怀有一颗治病救人的初心。而社会发展至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权利意识正在逐渐苏醒和膨胀,在这样一个医疗需求迅速增长,医患关系较为复杂的时代,医生们又该如何去应对?

    时常感恩于患者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凡教给我医术的人,我应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他。”这句话是说,医生的医术的一点一滴都是从患者身上慢慢累积起来的,每一名合格的医生都是患者用疼痛、疾病、鲜血甚至是生命培养起来的,无论日后这个医生多么了不起了,多么有见识,有技能,都不应该忘记感恩于患者。这也正是“患者至上”的由来,即我对不起谁都不能对不起我的恩师——我的病人,我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他们,感恩于他们。

    在日本,医学生在成为真正的医生之前,会有一个“拜师仪式”,即是让他们了解患者的重要性,以及日后在工作中要怎样去尊重和关心患者。医学生需要在临床中实践才能积累起经验,这些当然要在患者身上进行。那么,患者会愿意让医学生这么做吗?

    一位临床带教医生介绍了日本医院临床教学的做法。医学生们买一支包装精美的小牙膏,来到患者床旁。老师先征询患者的意见:“先生,今天感觉好些了吗?这些是我的学生,我给您介绍一下……他们特别希望您能给他们一个机会,如果您愿意,今天开始在我的指导下,他们将给您做一些简单的检查和治疗,那么您也将成为这些未来医生的老师。”这是一个极高的荣誉!紧接着,这些学生标准地90度鞠躬,然后呈上了准备好的小牙膏。这样做,患者不同意也难了。其实,一支小牙膏,患者并不会在意,他们真正在意的是否得到了尊重。

    也许,在行医过程中,医生们会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患者越来越难伺候,每天围着患者团团转,累得快要趴下,应该是患者向医生说感谢才对啊。但是,时代在变迁,也许30 年前,“尊重”二字在我们心中的分量可能微乎其微。但今天不同,人的权利意识的苏醒且快速膨胀着。各行各业都将“尊重”看起,医疗行业的模式也需转变。今天的医患冲突,本质上是社会民众对陈旧的医疗服务模式和医疗政策制度双重不满的非理性表达。医务人员与其抱怨患者、社会不尊重,不如思考一下转变观念,从尊重病人开始,从说“谢谢你”开始,感谢患者对自己的信任、找自己看病,感谢病人又给了自己一个机会来熟练自己的操作、提升本领。

    欢迎“学习型”病人

    随着网络信息科技的发展,患者学习和了解医学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可以说,患者都变得善于学习了。患者在看医生之前,可能已经将相关文献翻阅了一遍了,但是,其实,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患者都希望从医生这里了解到更多自身身体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患者的这种心理是不变的。面对患者这样的心理,医生可不要有“你这是在挑战我的权威吗?”这样的想法。

    在中国,大多数医生没有把外科手术前对患者的知情同意上升到教育病人的高度,而往往把知情同意错误地理解为“免责”,还有医生把签字简单地理解为走程序。这种做法只能让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对立、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疏远……

    殊不知,学习型病人恰恰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动力啊。

    欧美医务人员最早认识到这一点上,他们发现学习型病人彻底颠覆了“父权式”医患关系。“认知共识”(专业信息的分享)成为比“信任”更为重要的稳定医患关系的基石。这样,“慈父式”医患关系转变为了“朋友式”医患关系,全新内涵的“知情同意”制度诞生。医生开始改变自己,在繁重业务流程中挤出宝贵的时间来教育他们的病人,病人一定要与自己对“为什么要治疗,如何治疗,治疗最糟糕会发生哪些并发症或副作用”产生共识。

    面对学习型病人,医生人员不但不应该感到反感和无助,相反应该鼓励和欢迎他们。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骨科医生就做到了,他们制作了骨科手术的宣教录像,手术前不再是直接签署知情同意书,而是让病人先看视频,让病人真正“理解”自己将要进行的手术。这其实并不难,关键我们是否愿意改变自己。比如,出院时还可以送给骨科病人一张术后康复锻炼注意事项的DVD.

    医生是医学领域的权威,但是不能自已当自己是权威,给患者以冷漠感,冷漠会疏远医患的距离,而医生要做的恰恰是想尽一切办法拉近与患者的距离,用共情的能力去帮助病人。

    正视医学的终点

    孔子有一句话“不知生,焉知死”,而黑格尔则把这句话颠倒过来看,写进自己的哲学思想:向死而生。柏拉图曾说过,学哲学就是学死亡。海德格尔更用“生,即为向死之存在”来诠释生命。生命实际就是一部“减法”,并非国人常常认为的“加法”.

    以前我们把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作为医生唯一的使命。社会对医学的要求,包括医疗界本身都是在竭尽全力让人不死。但是,人并非只是细胞和器官的组成,人还有感受。医学是有限的,有时在千方百计治疗“疾病”,却忽略了这个人的痛苦。现代医学已经将医学的使命和重心从“疾病”转移到“人”.当你把“帮助病人”作为工作的重心,我们就自然而然从“生物医学”走向“人文医学”,我们也才会真正找到职业幸福感。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