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消化内科医学进展 >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医药防止的实验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医药防止的实验研究进展

2013-12-19 10:56 阅读:2813 来源:放心医苑网 作者:孙福庆 责任编辑:云霄飘逸
[导读] 目前一致达成共识:“无幽门螺杆菌,无胃炎”.西药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存在耐药问题,尚有不少病例复发。中药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有明显疗效,长期使用无奈药性;但目前的中医药研究多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少。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文献上称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胃粘膜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可持续数十年的慢性过程,其持续的感染可引起慢性炎症和免疫反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世界成年人中有50%携带该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该菌纳入第一类致癌原。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及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现综述如下。

    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医病机和辨证分型

    1.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病因病机中医古典医籍中对幽门螺杆菌并无认识,也没有“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病名记载,但从临床病例的主要症状来看,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等病证的范畴。幽门螺杆菌属中医“邪气”的范畴,而幽门螺杆菌这种邪气之所以会侵犯人体,引起相应的疾病发生,必定与人体内存在正气的不足有关。祖国医学早有这方面的论诉:《素问·评热病论》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邪相争导致“正虚邪实”.由于幽门螺杆菌定植于胃,而胃与脾以膜相连,表里相合,反映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病因病机。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培养阳性患者中发现淡舌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有显著意义,淡红舌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有非常显著意义,厚、腻、浊、滑等舌苔幽门螺杆菌阳性有非常显著意义,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的苔色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脾气虚有显著性关系。目前认为脾胃虚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理基础,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气滞、血瘀、郁热、湿阻等病理变化为幽门螺杆菌的附着、繁殖、致病提供了客观条件,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进一步损伤脾胃,加重脾胃虚弱的程度,使机体祛邪无力,不能消除幽门螺杆菌。在抑制或消除幽门螺杆菌的致病因子的同时,注意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保护胃粘膜屏障,纠正胃肠道的功能状态,达到扶正驱邪的目的。因此,益气健脾、消热化湿、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应为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基本原则。

    1.2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辨证分型1989年朱云华等首先观察到中虚气滞证与幽门螺杆菌关系密切,研究结果表明,中虚气滞组幽门螺杆菌深达胃小凹及底部,并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的崩解,而且活动性慢性炎症重,中性粒细胞浸润与其他证型比较也存在显著差异。张琳等对超过1000例的慢性胃病大样本进行中医证型分析,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者以实证多见,其中湿、热、淤等邪明显高于单纯脾虚者。危地海等从慢性胃病的证型演变规律看,早期是肝胃不和,是慢性胃病的早期,肝郁日久阻闭,见血瘀之象;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居中,正气不虚,邪气较盛,出现脾胃湿热交争;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最高,病久见脾胃虚弱,或胃阴不足,正气已虚,邪亦不盛,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高于脾胃虚弱和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是邪气滞留,正不胜邪,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仅次于脾胃湿热型。按照幽门螺杆菌阳性率的高低,依次为脾胃湿热型(91.6%)>胃络淤血型(83.35%)>肝胃不和型(91.6%)>脾胃虚弱型(48.1%)>胃阴不足型(33.3%)。张万岱等对113例脾虚证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脾虚夹热型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脾虚夹寒型,脾胃阴虚和脾虚肝郁型。大量的文献对幽门螺杆菌与“胃脘痛”的证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归纳后主要可分为中虚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胃络瘀阻型。

    2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

    近年来,从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到中药复方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还有学者针对胃癌及其相关病变在基本病理上的一致性,提出运用专方专药针对病理改变治疗的观点。中药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多途径、多层次整体调控,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取得了不少进展。

    2.1 单味中药研究王绪霖观察200种不同的中药,发现其中38种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以黄芩、黄连、黄柏、桂枝、地丁、玫瑰花、土茯苓、高良姜、乌梅、山楂等抑菌作用最明显。宋希仁采用精制醇单味大***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取得了88.6%的清除率,高于大黄的水提物6倍多。王国中等应用丹参抗大鼠乙酸胃溃疡中发现丹参能促进胃粘膜细胞DNA合成,形成新生的胃粘膜细胞,同时促进胃粘膜分泌粘液,加强了屏障防御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张立营以牛津法作琼脂扩散实验,发现幽门螺杆菌对三七、厚朴、党参敏感,对乌梅、元胡中度敏感,对黄连、大黄、桂枝高度敏感。可见,苦寒清热、活血化瘀、益气健脾的中药对幽门螺杆菌抑杀作用明显,临床和实验都表明有较好的清除或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对幽门螺杆菌抑制作用的中药的体外筛选,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2.2 幽门螺杆菌中药复方研究

    2.2.1 调肝和胃法多用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早期,正气不虚,气机阻滞。李琪等以丹栀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临床症状缓解率达94.7%,胃粘膜炎症消失达68.4%,幽门螺杆菌清除率达94.7%.李瑜元针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早期,气机阻滞,采用柴胡疏肝散治疗,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率达50%,显效率75%,有效率85%;组织学炎症改变显效率20%,有效率80%;幽门螺杆菌根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2.2 清热化湿法用于脾胃湿热蕴蒸,邪正交争阶段,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较高。马伟明等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组成专方红藤愈痿理气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30例,结果萎缩性胃炎总有效率83.4%,幽门螺杆菌总有效率96.7%;较西药对照组幽门螺杆菌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王静宇以三黄汤清热燥湿治疗150例,总有效率达96.6%,幽门螺杆菌阴转率64%.

    2.2.3 益气健脾法用于脾胃虚弱,气机阻滞,幽门螺杆菌阳性率高。临床上多表现为上腹部痞塞胀满或疼痛。冀爱英用半夏泻心汤胶囊治疗HAPG82例,临床症状缓解率为89%,胃镜及病理改变方面,有效率79.3%,幽门螺杆菌清除率73.2%.房静远等采用益气健脾法观察75例,中药组上腹痛、腹胀、嗳气、呕吐症状缓解的有效率分别为80.6%,76.4%,83.3%,79.3%,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胃窦部和胃体部的病理改善明显,幽门螺杆菌阴转率30%.

    2.2.4 益气活血法多用于肝郁日久,气虚血瘀,胃络阻闭,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居中。通过补益脾胃之气,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通过活血,改善血液循环,以改变幽门螺杆菌的微环境。朱日报道用益气活血方药治疗气虚血瘀证8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主要症状缓解率达87.5%,中药组治疗后病理组织有明显好转,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充血水肿明显减轻,但对腺体萎缩,化生和增生无明显作用。

    3 结语

    目前一致达成共识:“无幽门螺杆菌,无胃炎”.西药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存在耐药问题,尚有不少病例复发。中药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有明显疗效,长期使用无奈药性;但目前的中医药研究多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少。今后应开展设计严密的双盲、随机、对照、大样本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探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诊疗体系,同时加强抗幽门螺杆菌中药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剂型的改进,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标准,以研究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中药复方制剂为中心,发挥中药优势;因此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有广阔的前景。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