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急性STEMI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效果未必亚于直接介入治疗

急性STEMI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效果未必亚于直接介入治疗

2015-04-09 20:08 阅读:1123 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作者:学**涯 责任编辑:学海无涯
[导读]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第一时间内使冠状动脉血流得到恢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再灌注治疗。再灌注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  万方 何奔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第一时间内使冠状动脉血流得到恢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再灌注治疗。再灌注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管采取何种方法,其有效性都依赖于治疗时间。

    溶栓和PCI各有利弊。溶栓的优势在于快速,简便易行,任何医院和医生在经过基本的培训后,都可以全天候地实施溶栓治疗。但是,溶栓治疗也存在难以避免的缺陷,临床资料显示只有29%——54%的溶栓患者冠状动脉血流能够达到TIMI 3级,持续而有效的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仍是选择溶栓作为再灌注治疗的最大障碍。

    直接PCI后冠状动脉血流TIMI 3级可以达到90%以上,且持续而可靠。及时的直接PCI在再梗死、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发生率上较溶栓治疗有优势。然而,实施直接PCI受到导管室数量的限制,且需要长期训练的手术小组,势必会导致治疗时间延误。在大多数临床研究中,介入治疗导致的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时间延误为60——90 min,而在实际临床实践中直接PCI相对于溶栓所造成的延误将更长。在美国,在未入选临床研究的患者中,只有30%的患者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小于90 min.在国内,北京仅19%的患者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能达到指南规定的90 min,其他地区的比例可能更低。这与“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再灌注治疗核心原则相背离,因此部分患者即便接受了直接PCI,临床获益也低于预期。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按照每10万人每年50例STEMI的保守估算,每年应该有50万——80万STEMI患者,而在我国的PCI注册资料库里,2012年直接PCI不到25 000例,说明不到5%的患者接受了直接PCI.而这5%的患者如果都能按照北京的水平,即19%的患者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在90 min之内,那全国也只有1%的STEMI患者能接受及时的直接PCI.因此,在大力发展绿色通道缩短救治时间的同时,应该关注大部分无法获得直接PCI救治的患者。

    近年来,由于逐渐认识到溶栓后早期PCI安全、可行,并且转运水平也在提高,所以溶栓后早期PCI受到重视。然而,学术界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溶栓后PCI是万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是无法获得直接PCI的一种替代治疗。这一观点主要来源于2003年Keeley等发表在Lancet杂志上的荟萃分析,其主要观点是直接PCI术后1个月的总病死率较溶栓低2%(分别为7%和9%),且出血并发症少一半(分别为1%和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溶栓组患者并未接受早期PCI,所以再发梗死率较高;同时,并未区分各种类型的溶栓药物(如纤溶特异性与非纤溶特异性溶栓药物)。

    假设都采用纤溶特异性溶栓药物,并且患者均在随后早期接受PCI,情况还是如此吗?为了回答这一问题,Shen等纳入了2010年7至12月两家有急诊介入治疗能力医院的急性STEMI患者。预期PCI延迟时间>90 min的STEMI患者接受半量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溶栓结束后3——24 h内接受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罪犯血管残余狭窄≥70%的患者行PCI.使用血流TIMI分级及校正TIMI计祯数(CTFC)方法评估心外膜下血流,使用心肌呈色分级(MBG)和TIMI心肌灌注帧数(TMPFC)方法评估心肌灌注水平。术后30 d复合终点事件(死亡、再发梗死、再发缺血、新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为有效性终点,TIMI出血发生率为安全性终点。最终49例患者入选该研究,并接受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距溶栓结束的时间为3.0——11.3 h(中位数为6.5 h)。46例患者接受了PCI,2例患者术后出现冠状动脉无复流。22例患者(47.8%)PCI术前血流达到TIMI 3级,33例患者(71.7%)PCI术后血流达到TIMI 3级。PCI术后CTFC值较术前得到了改善(48.5±32.1比37.9±25.6, P=0.01);PCI术后MBG和TMPFC值较术前也表现出了改善的趋势。术后30 d随访,2例患者死亡;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8.2%;4例患者发生TIMI小出血,无TIMI大出血和卒中事件。初步证明了在中国人群中,半量阿替普酶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STEMI患者安全、有效。

    2012年发表于JAMA杂志的一项注册回顾研究收集了法国1995至2010年FAST–MI注册资料库6 707例STEMI患者的数据。患者分为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首先接受溶栓治疗组和直接PCI组。该研究发现15年间法国境内STEMI患者的30 d病死率下降了68%;1995年较2010年校正后的OR值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为0.47(95%CI:0.32——0.70),首先接受溶栓组为0.29(95%CI:0.11——0.76),接受直接PCI组为0.29(95%CI:0.15——0.58)。这与急性心肌梗死的整体治疗措施如接受PCI的比例大幅上升、规范的治疗、患者风险预测干预的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转运能力的提高有关。值得关注的是,首先接受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30 d病死率较接受直接PCI的患者并未显示出明显的劣势,相反在近10年还呈现出了优于直接PCI的趋势。1995、2000、2005和2010年,30 d病死率首先接受溶栓治疗组分别为8.2%、6.4%、4.5%和2.1%,直接PCI组分别为8.7%、6.3%、4.7%和3.2%.这一现象主要与FAST–MI注册资料库患者多数在溶栓后接受了早期PCI有关。

    2013年3月发表于Am J Cardiol杂志的一项研究将减量溶栓后快速转运PCI策略(即FAST–PCI策略)与直接PCI策略治疗STEMI患者作比较[9].研究在2003年3月至2009年12月纳入了253例按照FAST–PCI策略治疗的STEMI患者,随后在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纳入了124例按照直接PCI方案治疗的STEMI患者,比较两组间的住院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大出血事件和卒中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主要终点事件住院全因死亡发生率FAST–PCI组显著低于直接PCI组(2.77%比10.48%,P=0.001 7),提示减量溶栓后快速转运PCI策略治疗STEMI患者可能优于原有的直接PCI策略。该研究虽然并非随机对照研究,在入组顺序上也非平行入组,受样本量限制两组间也未作更多的统计学配对以减少偏倚,但在治疗STEMI患者的策略上直接PCI组的患者除未接受溶栓药物治疗外,都严格按照FAST–PCI组的策略进行治疗,研究结论仍然是令人信服的。

    2013年4月发表于N Engl J Med杂志的STREAM研究纳入了1 892例发病3 h以内且1 h内无法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溶栓后早期常规介入治疗组及直接PCI组,主要复合终点为随机后30 d患者的死亡、卒中、慢性心力衰竭和再发心肌梗死率。患者发病至再灌注时间溶栓后早期常规介入组中位数为100 min,直接PCI组为178 min;发病至进入导管室时间溶栓后早期常规介入组中位数为600 min,直接PCI组为170 min.与DANAMI–2研究比较,溶栓组接受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了1 h,而溶栓后接受PCI时间却明显延长。DANAMI-2研究是之前样本量最大的支持直接PCI优于院内溶栓后常规PCI的研究。STREAM研究显示,溶栓后早期常规介入治疗组随机后30 d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2.4%,与直接PCI组(随机后30 d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4.3%)比较,RR为0.86(95%CI:0.68——1.09,P=0.21),也表明对于起病时间早而不能及时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溶栓后早期常规介入治疗有优于直接PCI的趋势。该研究还提示接受溶栓后,早期常规介入治疗组患者的颅内出血事件较多(1.0%比0.2%,P=0.04)。但对75岁及以上患者进行半量溶栓治疗后,两组的颅内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STEMI患者进行溶栓并在适当时间内行介入治疗,尤其是那些位于没有条件开展直接PCI地区的患者,是一种可行的治疗策略。现实世界中大部分STEMI患者无法及时地在指南所推荐的时间窗内行直接PCI,而溶栓治疗或许能成为连接STEMI患者与介入治疗的桥梁。随着越来越多相关临床研究的开展,对于那些发病至就医时间较短而又无法及时接受PCI的STEMI患者,溶栓后早期常规介入治疗将有可能成为最理想的再灌注策略。

    【点评】

    刘圣文(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诊疗中心)本文作者复习相关文献后提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后早期PCI的临床疗效未必亚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目前的共识认为,直接PCI为STEMI患者优先选择的治疗策略。然而,我国许多地区仍无急诊PCI的条件,患者转运至有条件的导管室行急诊PCI会耽误更多的时间,溶栓后再转运行早期PCI也是一种治疗选择。研究表明随着延误时间的增加,两种再灌注治疗方法对30 d死亡风险的影响发生变化,延误时间越少,直接PCI越有利,而延误>110 min则倾向于优先开始静脉溶栓治疗,即直接PCI的优势随着延误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2011年公布的LIPSIA–STEMI研究是一项关于发病小于3 h STEMI患者的治疗策略试验。结果显示在应用标准剂量替奈普酶溶栓后,早期PCI较直接PCI尽管血流TIMI分级显著改善(TIMI 2或3级71%比35%,P<0.001),但心肌梗死面积更大(17.9%比3.7%,P=0.10),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有增加的趋势(19.8%比13.6%,P=0.13)。而较大规模的STREAM研究提示,对于预期直接PCI延迟超过1 h以上的STEMI患者,溶栓后早期PCI的30 d临床疗效并不亚于直接PCI,但颅内出血事件却增加5倍左右。然而,上述研究未能证实溶栓后早期PCI是否优于直接PCI,缩短转运时间使这部分患者能接受更快速的直接PCI应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STREAM研究中溶栓后早期PCI组颅内出血显著增加,且主要发生于75岁以上患者。该研究早期纳入高龄患者,中期以后由于安全性考虑纳入减少,对于此类患者半量溶栓后早期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能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因此,PCI前高龄患者半量溶栓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作者详细论述了我国急诊PCI的现状,大多数STEMI患者无法通过急诊PCI行血运重建,对于那些在没有条件开展直接PCI地区(如偏远山区)的患者,溶栓后转运PCI可能是一种可行且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疗策略。当然,并不是所有研究都能得出溶栓后早期PCI临床疗效不亚于急诊PCI的结论,因此其远期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特殊亚组,比如高龄、出血高危患者等,从减少出血风险的角度,采用半量溶栓剂可能会有益。此外,目前此类临床研究多纳入发病小于3 h的患者,对于发病大于3 h而当地无急诊PCI条件的患者,是转运行急诊PCI还是溶栓后再转运行急诊PCI,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

    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5,43(03): 274-276.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